[第267期]查癌“神器”PET-CT有多神奇?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4年01月07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光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在北京从事金融工作的王先生看到了一条让他心动的微博:“强烈建议给家里年过半百的父母每年至少做一次PET-CT,最好每半年做一次。PET-CT能查出较早期的癌变,但往往不到一年内,就变成晚期。”而在咨询医生后,王先生打消了这个念头。和王先生一样,很多人都关注自己以及家人的健康。目前,在高端体检套餐中,PET-CT成为炙手可热的推荐选项。那么,何为PET-CT?真的有那样神奇吗?王先生又为何打消了做PET-CT检查的念头?

  

    PET-CT的滥用是商业炒作
  “高端体检,可以简单理解为PET-CT检查。”“PET-CT作为高端体检,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每年必做的防癌体检,目前国内也渐渐备受成功人士所青睐。”这是一家PET-CT检查预约网站对高端体检做出的解释。
  人民网记者调查得知,所谓PET-CT,就是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它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X射线断层扫描两种诊断方式。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受检者注射含有放射性元素的显影剂,目前最常用的显影剂是“18F-FDG”。这是含有放射性的氟元素18F的葡萄糖类似物。PET-CT通过探测18F-FDG在体内的放射性分布,寻找葡萄糖代谢特别旺盛的恶性肿瘤。
  在体检机构的宣传中,PET-CT的优势很明显,用途很广泛“PET-CT能反映出病灶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形态结构,可以检测出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细微病变,比常规的CT、核磁要提前半年以上发现病变,是科学防癌的新武器。”但是,有关医学专家对此持反对态度。
  PET-CT的滥用是商业炒作,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肿瘤外科专家蔺宏伟博士认为:“PET-CT多用于晚期肿瘤复发的确诊、定位,或者来源不明的肿瘤的诊断。常规体检根本没必要做PET-CT检查。网上很多介绍利用PET-CT筛查早期癌症的体检不能排除商业炒作。导致不少人跟风体检,盲目攀比,这样做并不理智。”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PET-CT检查,甚至有些癌症对此检查也并不敏感,这个检查的主要作用在于癌症综合治疗的治疗评估,比如化疗前后判断疗效,是否有复发、转移等。用昂贵的PET-CT去给正常人筛查肿瘤,不仅是资源浪费,并且对人体也有损害。”蔺宏伟补充道。
  事实上,PET-CT并不能排查出所有的肿瘤。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则认为,PET-CT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对肿瘤的跟踪治疗上,提供临床治疗的动态监测。除去价格、风险等因素外, PET-CT在发现空腔脏器(如食管、胃、肠等)病变方面存在盲区,加上食物残渣及肠蠕动等原因,PET-CT不能代替胃镜和肠镜的检查。也不能取代CT和MRI检查。做检查应该遵循从简到繁的原则,即先做B超、CT、MRI,最后再做PET-CT。
  预防肿瘤,做PET-CT没用。蔺宏伟认为,“关键要拒绝吸烟及二手烟,不吃地沟油,远离汽车尾气,抵制不健康食物。找专业的医师,针对高危的人群进行针对性体检,例如将胃肠镜、胸部薄层CT列为高危人群的常规体检项目,常规腹部、乳腺、妇科、甲状腺超声,宫颈涂片,血清肿瘤标志物等。”
  预约网站建议PET-CT作为高端体检内容,“每年必做”,专家则认为没有必要。实际上,原卫生部也曾发通知要求“严格准入,规范应用”。《2011-2015年全国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仪配置规划》中要求:“严格医疗机构配置标准,加强准入管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业务水平,规范使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PET-CT检查阳性率不低于70%。”
  正常人做了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吗?
  想要预防癌症的正常人做了,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吗?对此,人民网记者采访了相关医学专家。
  网站专家称PET-CT查癌“优势”明显。人民网记者登录了某预约网站的商务通,与在线专家取得联系进行咨询。问起检查的必要性,该网站的咨询专家高医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您可以考虑PET-CT早期排查一下,因为现在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很多人把PET-CT作为高端体检来排查。PET-CT检查主要是针对肿瘤,如果有急性期的炎症,良性的占位,都可以发现,针对肿瘤可以比常规检查早半年到一年发现早期病灶。”
  同一个网站,咨询专家龙医生则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对于亚健康人群,超过30岁以上的,如果有条件有必要做这个检查。”
  针对人民网记者再三咨询是否有辐射副作用的问题,两位专家开始避而不谈,最后龙医生给了这样的答案:“PET-CT所注射的放射性药物均为生命物质的类似物,不存在过敏和个体耐受问题,对人体不构成伤害,有一定的放射性,但是药量很少,而且半衰期很短,通常在30分钟到2个小时之内就能衰变完全,不会造成伤害。通常一次PET全身检查的辐射量低于一个部位的常规CT检查。经过物理衰减和生物代谢两方面作用,在受检者体内存留时间很短。”
  关于检查的必要性,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认为,临床高度怀疑肿瘤、需要鉴别良性或恶性时,PET-CT可以帮助确诊。据他介绍,临床中对肿瘤的筛查,必须由肿瘤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家族史等因素综合评价,在临床高度怀疑肿瘤时,可以通过CT进行进一步鉴别。在他的研究中,PET-CT对肺癌诊断相符率为90.70%。PET-CT相比抽血检查肿瘤标志物、CT检查等,更能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PET-CT应该主要用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上,临床高度怀疑肿瘤时,PET-CT可以准确提供活检部位,以便确诊。
  至于公众关心的辐射副作用问题,上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石洪成教授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指出,PET-CT检查的副作用很小,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检查,药物衰变后很快就可以在体内消失,不会累积,但是,并不主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做此检查。
  清华大学长庚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肿瘤外科专家蔺宏伟却不认同以上看法,他在微博中解释:“做PET-CT需要往身体里注射一种药物,具有辐射。PET-CT多用于晚期肿瘤复发的确诊、定位,或者来源不明的肿瘤的诊断。而绝非用于常规体检!对身体是可以说有害的!”“做PET-CT的辐射很大,因为CT本身的辐射就比拍胸片大,还要静脉注射同位素。常规体检根本没必要做PET-CT检查。很多肿瘤也不建议作为预防筛查使用,甚至某些肿瘤术后化疗后也不建议作为复查用。”蔺宏伟在接受采访时对人民网记者说,“我的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朋友被忽悠去做了PET-CT,注射了具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自己竟然不知道!回家还抱着孩子玩呢。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数据说辐射究竟有多大,但辐射肯定存在,做完检查回家直接接触儿童很危险。”
  辐射危害大不大,不同的专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最好在检查前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结合自己的身体条件,慎重选择是否做PET-CT。
  什么是PET-CT?
  PET-CT将PET与CT完美融为一体,由PET提供病灶详尽的功能与代谢等分子信息,而CT提供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一次显像可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图像,具有灵敏、准确、特异及定位精确等特点,可一目了然的了解全身整体状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和诊断疾病的目的。PET-CT的出现是医学影像学的又一次革命,受到了医学界的公认和广泛关注,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
  PET-CT是最高档PET扫描仪和先进螺旋CT设备功能的一体化完美融合,临床主要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领域重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防癌体检追“癌踪”四类人最应进行癌症“年检”
  ■各类肿瘤高风险人群
  ■肿瘤高发地区居民
  ■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四十五岁以上
  防癌体检项目不少,该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量身定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廖振尔指出,首先要根据生活因素、职业、性别、家族病史、地域,来评估最可能面临的肿瘤风险,然后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参考案例1
  一位45岁男性,平时身体健康,坚持锻炼,但有抽烟的习惯。专家分析,这一类型的男性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患肺癌,建议进行肺部低剂量CT筛查,并做彩照检查肝胆脾胰甲状腺等脏器,考虑到他已进入前列腺癌高发年龄段,可以做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二项)进行筛查。
  此外,还应抽血检查CEA,筛查肠癌和胃癌。如果他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由于鼻咽癌患病风险比较高,还要加上电子鼻咽内窥镜、EB病毒筛查。
  上述套餐大概花费两千元左右。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做低剂量CT筛查肺癌即可。
  参考案例2
  女性55岁,广东人,经常有应酬,担任管理层,工作压力大,开会时常受二手烟毒害。专家建议可以抽血检查EB病毒抗体(VcA- IgA、EA-IgA)、AFP(甲胎球蛋白)筛查肝癌风险、检查CEA(癌胚抗原)筛查肠癌、胃癌和肺癌,还可以检查CA15-3(乳腺癌相关)、CA125(卵巢癌相关)、CA199(腺癌相关)、SCC(鳞癌相关),加上妇检、乳腺彩超、盆腔彩超以及胸部低剂量CT、甲状腺彩超。
  参考案例3
  男性49岁,常饮酒,有肝硬化,则应做AFP(甲胎球蛋白)、肝功能等血液检查。由于他有肝硬化,发展为肝癌的风险较大,要做肝胆脾胰彩超看硬化程度;如果经济条件好,则可以选择做肝脏CT平扫加增强。
  宫颈癌筛查前三天别过性生活
  据了解,国际上通行的防癌体检采取预约式、一站式服务,并根据体检结果,向体检者提供家庭医生式咨询服务。廖振尔指出,肿瘤往往具有家族遗传性。一旦家族中有人查出肿瘤,其他人需不需要做检查,可以由专业人士进行评估。
  接受防癌体检时需要提前做哪些“功课”?“防癌体检需要提前预约,一般可以在半天之内完成检查,3天左右出体检报告。”不过筛查消化道肿瘤时,胃肠镜如发现息肉、肿块等,需要进行活检,体检报告通常需要5~7天。
  就病种而言,宫颈癌筛查前三天不要过性生活。感冒痊愈后,再做鼻咽癌筛查,否则感冒也会使EB病毒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做肝胆脾彩超筛查肿瘤需要空腹,在检查前一晚十点以后应停止进食,但可以适当补充水分,否则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偏高,影响血液检查项目的精确度。
  廖振尔强调,防癌体检是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的防癌筛查,重在揪出尚未被察觉的肿瘤踪迹。如果身体相应部位已经出现不适时,则应该马上到专科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常规体检难寻“癌踪”
  为什么常规体检常让肿瘤成为“漏网之鱼”?“因为常规健康体检和肿瘤早期筛查是两个概念。”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廖振尔教授指出,常规健康体检重在检查体格,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基础疾病,而没放在癌症早期筛查方面。
  常规健康体检所用的设备难以发现早期肿瘤的踪迹。肿瘤从一个细胞发展成一个直径0.5~1厘米左右的实体瘤,通常需要八至十年。早期因体积太小,难以被B超、X光检查所发现。例如常规体检要拍X线胸片,如果肺癌病灶只有芝麻大小,根本发现不了。等到患者因血痰、胸痛等明显症状来检查时,肿瘤往往已经长得比较大,失去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近年来,我国各类肿瘤的发病率不断走高、发病年龄则呈年轻化态势。“卫生部要求大型肿瘤防治机构要‘防治并重’,针对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开展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廖振尔表示,防癌体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防癌体检更具针对性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防癌体检是一个新鲜事物。“它与常规体检的最大区别,一是检查设备和项目,二是解读检查报告的人选。”廖振尔举例说,常规体检通常用X线胸片筛查肺癌,而防癌体检采用的是低剂量CT,更有利于发现早期小病灶。健康体检做耳鼻喉检查用的是间接鼻咽镜,而防癌体检用的是电子鼻咽内窥镜。在检查项目设置上,防癌体检更具针对性,根据肿瘤患病风险“量身定制”。例如肝癌可查甲胎球蛋白(AFP),肠癌、胃癌可查癌胚抗原(CEA),有乳腺癌风险可查彩超、有消化道肿瘤风险可查胃肠内窥镜等。
  许多人都有经验:检查结果是否准确判断是否患有疾病,除了仪器,更重要的是看谁来解读检查报告。防癌体检由经验丰富的肿瘤专科医生来解读分析,从而更有利于揪出肿瘤的蛛丝马迹。例如鼻咽癌初筛过程要查VcA- IgA、EA-IgA两项,如果为阳性,还要进一步做定量分析、电子鼻咽镜检查、活检来鉴别是炎症、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引起的。
  年龄不是防癌绝对门槛
  廖振尔指出,四类人应该进行防癌体检,而且最好能做到每年一检。
  首先是各类肿瘤高风险人群,如频繁接触致癌物质、有家族病史等。以女性宫颈癌为例,有频繁性生活、多性伴等性活跃人群比其他女性更容易患宫颈癌。
  其次是肿瘤高发地区的居民。以广东为例,中山、四会等西江流域鼻咽癌高发,潮汕地区食道癌高发,上述地区居民应定期筛查相应的肿瘤。
  再次是有吸烟、喝酒、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已被证明是肺癌等多种肿瘤的高危诱发因素。
  最后是处于肿瘤高发年龄段即四十五岁以上。近年来,肿瘤发病已呈年轻化态势,“五十而知肿瘤”现象屡见不鲜,应该提前防范。
  不过,年龄并非绝对门槛。例如一些癌症高发家族成员,患癌的风险相对高过普通人,没到肿瘤高发年龄也应定期进行防癌体检。有一名14岁少年因外婆患鼻咽癌,到医院进行鼻咽癌筛查体检,结果也被查出早期鼻咽癌。
  中国版“胃癌地图”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每年新增患者达40万人,占到全世界发病人数的42%;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约2~3分钟就有1名中国人死于胃癌;近5年来19岁~35岁青年人胃癌的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胃癌高发的原因除与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有关外,我们每天的饮食与胃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我国胃癌高发地区的分布来看,问题都出在饮食上而且很有“地方特色”,它们的共同点是长时间食用盐渍的食品,比如肉类腌制品、咸鱼、腌制蔬菜和海产品等。
  在其中又以山东省临朐县、辽宁省庄河县、福建省长乐县最为代表性,其次还有甘肃、青海、宁夏、吉林、江苏、上海等部分地区也属于胃癌高发地区,以上地区的居民应提高防胃癌意识,每年进行胃镜等相关检查。
  代表地区:辽宁省庄河县
  致癌饮食:咸猪肉
  咸猪肉是当地人经常吃的一种食物,每到冬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腌一大缸咸猪肉,腌的时候先放一层肉再撒一层大粒盐,平时炖菜、炒菜都要放点儿咸猪肉,一吃就是一年。
  咸猪肉属高盐饮食,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造成细胞突变;高盐还可以使胃酸减少,使患者出现消化不良,进而引起慢性胃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慢慢转为胃癌。
  另外,咸猪肉中还有很多亚硝酸盐,它在胃内经过细菌作用后,可以生成一种致癌性非常强的物质,容易导致细胞癌变,诱发胃癌。
  代表地区:福建省长乐县
  致癌饮食:虾油、腌鱼干、鱼露
  福建可以说是沿海城市胃癌高发的代表,多数胃癌患者追问其饮食都有吃虾油、腌制鱼干等习惯,不少老福州人一日三餐都用虾油炒菜。
  然而,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如果长时间聚集在体内会有致癌的作用。鱼露则是一种小咸鱼,味道非常咸,长时间食用会直接破坏胃黏膜,损伤其保护作用,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代表地区:山东省临朐县
  致癌饮食:酸煎饼、咸菜
  当地很流行的食物酸煎饼的制作方法类似于煎饼果子,但它还掺杂了玉米、地瓜等,而且经过发酵,口感是酸酸的,过去当地居民经常把它当成主食。
  经调查发现,经常食用酸煎饼患胃癌的危险性比不食用或偶尔食用者要高。而且,当地的村民们还喜欢吃腌制的咸菜,咸菜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食用的蛋白类食物结合会形成亚硝胺,进而诱发胃部疾病,引起胃部癌变。
  生吃大蒜新鲜蔬菜防胃癌
  多吃大蒜可能对胃癌有防护作用。经调查发现,我国胃癌低发区域山东苍山县的居民经常吃大蒜,年人均大蒜摄入量是胃癌高发地区山东临朐县的6倍。
  大蒜防胃癌是因为大蒜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大蒜素,它可降低体内致癌物形成,但是大蒜必须生吃才有预防的作用,熟吃或是腌制食用效果都不好。
  此外,还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以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以上营养元素对预防胃癌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注意不要吃咸猪肉、腌酸菜、烤肉等食品。
  每年做1次胃镜检查查胃癌
  胃癌早期没有典型的症状,这就是胃癌难以早期发现的重要原因。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食后饱胀感或是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以及经常呕吐隔夜宿食或是大便呈黑色柏油样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胃癌的高危人群,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及恶性贫血、胃大部分切除等人群更要定期去医院消化科进行胃镜或是胃癌标志物、胃癌潜血珠等相关检查。
  需要提示的是生活无规律、工作紧张繁忙,且长期吃腌制食品的人应每年做1次胃镜检查。
  治胃癌规范化治疗是关键
  目前在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手术占据主导地位,早期胃癌手术5年后的生存率可达95%。遗憾的是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非常低,因此一旦确诊为胃癌,一定要到有治疗经验的专科医院或大型医疗中心就诊,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今年来致力于推广胃癌的标准化手术,这是目前提高我国胃癌治疗水平的关键所在。
  对于进展期的胃癌患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目前已证实手术前和手术后辅助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另外,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大约有22%的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的胃癌患者,采取靶向药物治疗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HER2检测在许多医院都已经普及,最常见的免疫组化法(IHC)在二级以上医院就能进行,只要80~100元/次且已进入医保目录。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