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期]“秋冻”要适度,过头不可取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11月01日 中健网·专题部 李余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中“秋冻”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因为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值得一提的是,就算健康人群,“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不可取。

  

     “春捂秋冻”的科学道理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中“秋冻”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众所周知,人是恒温动物,体内有一套完善的体温调节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司令部”——大脑皮层下丘脑,也只有在接受气温变化的刺激下来增强体温的调节机能,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进而为适应寒冬到来打下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期的恒温环境只能使人的热适应能力下降。气温稍有改变而添衣保暖,就是在制造这种恒温环境。这样,没有得到锻炼的大脑皮层下丘脑,一旦与凉接触就抵挡不住致病细菌的挑战,容易导致疾病。而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大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所以,秋季应该冻着点,衣服要慢慢地增加。但“秋冻”也要因人而异,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所以,科学的做法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煅炼,“秋冻”能在无形中提高人的体质。另一方面,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合理“秋冻”才健康
  “秋冻”看似简单,如何“冻”得合理、“冻”得适时、“冻”得健康,也大有学问。
  古话说,“冻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还寒的四月不要急于减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冻一冻。“秋冻”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这样的防寒锻炼帮助人体的抗御机能更加稳固,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对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在日夜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无须急忙加衣,“冻一下”无妨,并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但是夜间入睡一定要注意盖好被子。秋天夜晚的寒气与夏夜的凉爽不同,人体在睡眠状态容易感受风寒。
  在日夜温差变化较大的晚秋则切勿盲目受冻。晚秋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以致气温骤降,此时若一味强求“秋冻”,不但对健康无益还有害,容易引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时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感冒。
  就人体而言,青壮年包括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这样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因为寒冷刺激可能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出现哮喘、心绞痛、心肌梗塞和中风等。
  其实,“秋冻”不应仅停留在穿衣上,适当的锻炼对增强体质也极有好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运动,都要注意一个“冻”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寒气通过排汗而扩张的表皮毛孔进入人体。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即应停止运动。
  不当“秋冻”易患裙装病
  科学“秋冻”能促进健康,如果“秋冻”不当,则可能招来“裙装病”等疾病。
  病症1 寒冷性脂膜炎
  气温在16℃以上,穿裙子不会对身体有害。但寒冷的空气刺激皮肤,致使表皮血流不畅,脆弱的脂肪细胞也会因寒冷而变性。这样,保暖不好但脂肪较厚的大腿等部位,就容易出现杏核大小的单个或多个硬块,表皮呈紫红色,触摸较硬,还伴有轻度的痛和痒,严重者还可引起溃破,这就是寒冷性脂膜炎。因为这种皮肤病症好发于爱穿裙装的女性,人们又称之为“裙装病”。
  病症2 风湿性膝关节炎
  某些风湿性膝关节炎,其实也是一种“裙装病”。女性在阴冷、潮湿的天气着裙装,暴露在裙装外面的下肢,就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尤其是膝关节处,因皮下脂肪组织少,缺乏保护,更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袭,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例如,非洲突尼斯的女性一年四季都着裙装,大多数40岁以上的妇女都患有慢性关节炎。
  病症3 骨科旧伤复发
  由于天气转凉会使腰肌劳损、韧带损伤、关节炎、外伤等骨科疾病的症状加重,原本并不明显的痛症会一下子暴露出来。一些人已患关节疾病,但无明显症状。在天冷的时候如果穿得非常少,容易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要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控制病情。一是保暖,尤其是关节炎患者,对患病部位加以保护,比如,使用护膝等防护用品;二是多洗热水澡或用热水烫脚,以改善四肢的血液循环;还应适当锻炼。如出现关节、腰腿疼的症状,最好及时诊治,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不宜“秋冻”的人群
  “秋冻”和“春捂”是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用现代养生观点来看,是耐寒锻炼的一种体现。有些人不但不宜秋冻,还应注意秋季保暖。
  1、心血管疾病患者。深秋时节的低温和多风,常常是心脏病的诱发因素。这是因为人体要抵抗低温就必须把血液从皮下血管送到身体内部保存能量,这就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心脏搏动加快,势必加重心脏的负重,使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缺血、缺氧加重。如果此时再不注意保暖,就会使心脏的冠状动脉更加缺血、缺氧。缺氧会使冠状动脉加强缩,这样易造成附壁血栓或动脉硬化栓子脱落,从而阻塞冠脉血流,导致心肌梗死。因此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不宜秋冻及长时间逆风行走。
  2、溃疡病患者。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原有胃病的人胃病会再次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所以,秋凉时节,有胃病的老人应注意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立即服药治疗。
  3、脑血管疾病患者。这类患者更不宜受冻。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循环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脑血管负荷加重,易引发脑出血或使脑血栓形成。
  4、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这些人不宜秋冻的原因是,深秋时节的寒冷空气会对他们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道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5、骨关节病患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病,受累的关节以膝关节为主。常反复出现腿部酸麻胀疼或有沉重感,受寒可使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因此,这类患者应从秋季开始就注意腿部的保暖,避免受寒。
  6、胃病患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
  7、老人和孩子。抵抗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调节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应注意气温变化而添加衣服。
  不宜“秋冻”的身体部位
  “秋冻”要因人而异,就算适宜“秋冻”的人,身体不同的部位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都冻,人体有几个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有些女孩爱穿露肚皮的时装,专家建议秋冬季节最好不穿。
  脚部。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头部。秋冬不宜晨起洗头,易受风寒。
  膝关节。腿部会因风寒的袭击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双肩。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因寒冷而受损伤。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