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世界预防自杀日:请珍爱生命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9月09日 中健网·专题部 程仓瑞
“世界预防自杀日”,是由创建于奥地利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自2003年开始设立的。国际预防自杀协会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Ringel于1960年在维也纳成立的,1996年后总部改为轮流制,现总部在法国。

  设立世界预防自杀日目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为此数字的10至20倍。这意味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每3秒就有一人企图自杀。自杀,已从个人行为演变成威胁人类发展的一大隐患。其中,男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有:立陶宛、俄罗斯联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标准:年自杀率>60/10万);女性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为:斯里兰卡、中国、匈牙利和爱沙尼亚等(标准:年自杀率>14/10万);部分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自杀率却非常低,年自杀率<1>

  为预防自杀和降低自杀率,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

  我国自杀率及自杀情况分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每年自杀发生率每10万人中少于10人的,为低自杀率国家,每10万人中高于20人的,为高自杀率国家。在1993年以前的统计中,中国属于低自杀率国家。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生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高层精神卫生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中国的自杀率为每10万人中22.2人,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统计,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根据专家对中国自杀者进行心理解剖分析,发现中国自杀者有以下特点:农村自杀率明显高于城市,女性多于男性;五成八的自杀者为服用农药或鼠药,七成五的死者家中存放有上述毒药,六成二的自杀者曾寻求医疗帮助;两成七的自杀死亡者曾有自杀未遂史,其亲朋好友中四成七曾出现过自杀行为;六成三的自杀死亡者曾患有各种精神疾病,但接受过精神科医生诊治的不到一成。专家认为,至少有3种人群在中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

  一是老年人。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二是青少年。调查表明,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

  三是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民众对自杀的10种误解

  对于自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误解,事实上有时会被一些假象弄得混淆不清。有关自杀的误解如下:

  1.与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将诱导其自杀。

  事实上,一般应该和可能自杀的人讨论自杀。这样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一些重大问题,缓解他们的压力,并重新获得控制。

  2..威胁别人说要自杀的人不会真正自杀。

  事实上,大量的自杀身亡者曾经威胁过别人或者对他人公开过自己的想法。

  3.自杀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

  事实上,从自杀者的角度看,几乎所有采取自杀行动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4..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事实上,仅有小部分自杀未遂者或自杀成功者患有精神疾患。

  5.想要自杀的人是真的想死。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想死,他们只是想要逃离那个令人无法忍受的境遇。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他们还活着。他们说,当时他们并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

  6.自杀发生在家族中,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事实上,自杀倾向没有遗传性,它是习得的或者是情境性的。

  7.想过一次自杀,就会总是想自杀。

  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候产生自杀企图。在这段时间里,他们要么克服这种想法,要么寻求帮助,要么死亡。如果他们自己能够从短时的威胁中恢复过来,学会适应与控制,就会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8.一个人自杀未遂后,自杀威胁可能结束。

  事实上,自杀最危险的时候可能是情绪高涨时期,当想自杀的人严重抑郁后变得情绪活跃起来的时候。一个危险的迹象是在抑郁或者自杀未遂后出现“欣然”期。

  9.一个想自杀的人开始表现慷慨并和他人分享个人财产,表明这个人有好转和恢复的迹象。

  事实上,大多数想自杀者在情绪好转后,才有精力开始作出一定的计划,安排他们的财产。这种个人财产的安排有时类似于最后愿望与遗嘱。

  10.自杀总是一种冲动行为。

  事实上,有些自杀是冲动行为,另一些则是在仔细考虑之后才实行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不热爱生命,因为生命既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创造幸福的源泉;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恐惧死亡,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对于人类为什么会自杀的问题,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经典的论述:“当一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大于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就会选择自杀。”

  自杀的一般诱因及10大迹象

  1.抑郁症。在自杀人群中,有近8成的人患有抑郁症。另外,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一个人自杀平均会使六个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响。

  2.生存恐惧。最大的生存恐惧简单的说就是绝望,是一个人对现状或未来彻底失去生存勇气的绝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要想防止自杀,首先要防止产生绝望的土壤。有一些绝望基本与社会或他人无关,比如某人患了人类目前无能为力的疾病后对生活失去了勇气;有一些绝望既与个人有关,也与社会有关。比如恋爱、婚姻失败,经营破产,上当受骗等,这些人往往会选择自杀;有一些绝望主要是社会或他人造成的,如某市因强制拆迁导致居民自杀。因为这种绝望导致的自杀,有些时候是以失去理性、报复责任人甚至滥杀无辜的形式实现的,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3.自杀迹象。(1)经常谈到自杀(要杀死自己); (2)总是谈到或想到死亡;(3)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4)日渐严重的抑郁(深度悲伤、兴趣丧失、睡眠和饮食问题);(5)突然的、出乎预料的由悲伤情绪转为平和安详,甚至表现出愉快的样子;(6)有“死的愿望”,并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7)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8)拜访或打电话与别人告别;(9)把事情安排停当、整理要丢掉的东西,更改遗嘱;(10)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付诸实施的有关信息(如互联网),同时寻求获得自杀的手段。

  激发青少年自杀的3大因素

  一是内心冲突。如心理绝境、无意识冲突、认知歪曲等。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另外,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存在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神经质的人格特质;他们的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产生。

  二是外界压力。如受到羞辱、失恋,与家长、同学争执等等。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重要的一个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一最为重要的生活环境又是其最感到压力的外界环境。而“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还有就是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失当,过分溺爱娇惯或斥责、苛求、打骂,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一旦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亲心理严重失衡,这些又必然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明明暗暗的方式表露出来,都会使孩子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有的青少年家庭环境较复杂,或某些家庭事件使得亲子关系不良,或亲人的突然死亡带来强烈刺激。由于其阅历浅,对问题的分析认识能力低,方法少,易陷入束手无策境地,倍感孤独无助,苦涩、迷茫,便轻率地选择了不归路。

  三是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功能损害和精神疾患。个别青少年自杀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此类疾病的独特作用如幻觉、谵妄或抑郁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到生的美好,在旁人看来根本无法理解的情境下告别生命、走向死亡。

  国际通用的自杀预防模式

  国际上已经形成自杀的三级预防模式。

  一级预防:是指为防止引起致命后果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目标在于降低自杀死亡率。这些措施包括治疗精神疾病患者、控制枪支、家用煤气和汽车排出废气的去毒化处理、有毒物质获得途径的控制、缓和新闻报道等。有关研究表明,减少自杀手段的可获得性,如在一般人群中有效地控制毒物的使用可降低自杀率,也不会造成其他自杀方法使用的增加。

  二级预防: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人进行早期干预。其措施包括自杀或危机干预机构的建立、控制造成自杀的便利途径、加强急诊服务等。

  三级预防:则指对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防止其再次出现自杀。其措施包括:(1)心理咨询和早期危机干预;(2)加强对高危个体的药物和心理治疗;(3)开展对导致自杀的环境因素的研究,并通过诸如职业训练、提高教育文化水平、调整易导致自杀的亚文化心态等措施,以尽量减少环境文化对自杀观念或行为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预防自杀和矫正歪曲的行为方式。如开展自杀原因和自杀预防的研究工作及协调工作,为不同种类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自杀高危人群,监测普通人群的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特征等。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