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期]傍着“橄榄”涨身价,看调和油乱象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9月05日 中健网·专题部 刘光
据东北新闻网:被西方国家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近年来大量进入宁波市场,特级初榨橄榄油、初榨橄榄油、橄榄调和油、橄榄果渣油……有人统计,包括网购和实体市场,宁波人可以买到各种品牌200种以上的“橄榄油”,实事上名目繁多的“橄榄油”因为标准不全而鱼目混珠,让消费者眼花缭乱。

  市场现状:种类繁多名称混乱成分比例标识不明

  食用油是各大超市的必备商品,从早先的大豆油到后来花生油、菜籽油,再到调和油,食用油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橄榄油成为其中“新贵”。在乐购超市的食用油区域,新闻网记者发现摆放着的食用油种类繁多,有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芥花油、稻米油、葵花籽油等近60种,其中标有“橄榄油”的占了四分之一。特级初榨橄榄油的品质,深受市民喜爱。而其他诸如橄榄调和油、橄榄混合油、橄榄果渣油也纷纷摆上货柜。

  成分比例标识不明

  天一商圈某大型超市的一名导购员也许是为了推销某品牌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向新闻网记者道出了业内真相:橄榄调和油只有很少含量的橄榄油,就算有一滴橄榄油也能叫橄榄调和油。

  所谓调和油,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用油调制而成的食用油。目前国家关于食用调和油仅有一个推荐性行业标准,这一标准并未对调和油的比例作出要求。而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要求,这让一些厂家打起了“擦边球”:使用90%的橄榄油和使用1%的橄榄油,都可以叫“橄榄调和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一一排列,加入量不超过2%的配料可以不按递减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如果橄榄调和油中橄榄油的比例低于2%,那么它的成分配料表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市场上的橄榄调和油绝大多数没有明确橄榄油的含量。市民杨先生曾向工商部门投诉,称他购买的橄榄油并没有橄榄香味,后经工商部门调查发现,杨先生购买的并非纯橄榄油,而是一种橄榄调和油。虽然杨先生的诉求最后未得到支持,但这也暴露出橄榄调和油成分不明给消费者带来的误导。

  实际原因:攀附“橄榄”身价上涨

  中国武警总医院主任医生、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吕利教授日前来甬演讲中提到,油酸属于单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植物油中,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油酸在脂肪酸中约占80%,堪称“液体黄金”。

  高价值决定价格,新闻网记者经过调查发现,宁波市场上特级初榨橄榄油每750毫升的价格在110元至140元之间,同规格的橄榄混合油价格在63元至79元之间,而橄榄调和油价格相对要低很多,一般2.5升的国产橄榄调和油价格只在70元左右。尽管如此,橄榄调和油和普通的调和油价格仍相差甚远。某品牌1.8升的橄榄原香食用调和油价格为46元,而5升装的普通调和油价格约为30元。可以发现,尽管橄榄调和油中橄榄油的含量并不明确,一旦冠上了“橄榄”二字,调和油的身价就大涨。

  国标难产:详细勾兑情况很难检测

  国内市场中食用调和油随意勾兑、标识混乱的问题其实早已引起相关部门注意。早在2005年,相关部门就已启动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制定工作;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08年10月25日,但至今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仍未出台。由于没有国家标准,对于调和油的成分比例并不列入检验,那国家标准就这么难制定吗?

  人民网记者从质监部门了解到,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难度非常大。调和油不像纯食用油,纯食用油掺了一点别的油就可以检测出来;但调和油却不是这样,由于各种油的脂肪酸结构组成差别并不那么明显,所以对调和油只能检测出特定油种有还是没有,具体比例很难检测。

  随着检测技术不断升级,国家并没有放弃对调和油的监管意图。在今年7月中旬举行的“2013年全球油脂油料产业峰会”上,卫计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二部有关人士透露,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修订整合工作已启动,要将调和油纳入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增加相关数据定义和安全指标,并添加标识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例数“橄榄油”问题消费者更应理性

  据新闻晚报报道,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执法人员在某知名电商仓库内货架上查获了600余瓶未加贴检验检疫(CIQ)标志的进口橄榄油,当场要求对该批次橄榄油下架处理。上海质检12365质量热线收到市民举报来电,称其今年一月从某电商处购买的一款标示“100%西班牙原装进口”的特级初榨橄榄油上未加贴检验检疫(CIQ)标志。执法人员赶赴现场发现,举报人反映情况属实。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进口预包装橄榄油应进行标签符合性检验,经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的进口预包装橄榄油,进入流通领域销售时须加贴检验检疫(CIQ)标识。执法人员责令该电商对该批橄榄油当场下架且不得销售,并要求其对未贴标的原因作出解释。检验检疫部门提醒消费者,正规渠道进口的食品要经过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且出具卫生证书后方可销售、使用,进口橄榄油还必须加贴检验检疫(CIQ)标志;卫生证书是每批进口食品的 “身份”证明。消费者对选购的进口食品有异议时,可进一步向销售单位或标示的境内代理商索取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核实其身份。

  另据杨子晚报报道,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疫人员在一批原产国为希腊的橄榄油抽检中发现塑化剂超标,该局已对这批问题橄榄油作出了退运处理。问题橄榄油原产国为希腊,首次从南京口岸进口,共34800瓶,价值11万多美元。为何在橄榄油中发现塑化剂超标问题呢?检疫人员介绍说,橄榄油中塑化剂超标的原因有很多种,也许是生产橄榄油时被管道“污染”,也有可能是被包装“迁移”。杨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批橄榄油中检出的超标塑化剂为邻苯二甲酸酯类,邻苯二甲酸酯类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会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除了橄榄油,南京检验检疫人员此前还在进口的食用亚麻籽油中检出酸价超标,所谓酸价超标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哈喇味”,食用油酸价超标也就意味着油品已经不太新鲜了。不过发现的这些问题都是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时发现的,在检出问题后都会依法做出退货、销毁或改作他用处理,这些不合格批次的食品都没有在国内市场销售。

  延伸:选购食用油专家来支招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常饮食很容易导致食用油摄取过量。专家建议要逐步调整饮食习惯,慎选食用油,培养“少吃油、吃好油、科学合理用好油”的健康用油新理念。

  专家建议1:“悠着点”吃油

  如今,肥胖和“三高”是让广大老百姓最为头疼的问题。众所周知,这些问题往往是因为不合理饮食导致的。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营养分会副会长王兴国明确指出:“脂肪摄入过高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可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北京市营养师俱乐部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余琪介绍,食用油的能量要大于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量的总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合理膳食模式脂肪的供能比为20%~30%。根据我国居民能量实际摄入计算,通过食用烹调油摄取的脂肪量不超过30g,才能符合合理膳食基本要求。同时,专家建议需控制家庭用油总量,选择成分丰富、营养健康的食用油,这样才能很好地降低脂肪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专家建议2:学会“吃好油”

  什么样的食用油是营养健康的食用油呢?我国著名油脂专家、中国粮油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瑞元给出了答案:“实际上没有一种油脂的脂肪酸是十全十美的;而从营养的角度上说,调和油是一个好的品种。”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食用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牌不下二十余种,且大多采用“冠名”的方式,即在名称上突出某一种油品,以其来命名调和油名称,如“橄榄调和油”、“花生调和油”等。这些调和油存在一个普遍且突出的问题,即是调和油各油种的含量和比例究竟是多少,并未在产品外包装的标签上予以标识,这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名称上的油种含量最大,如“橄榄调和油”中的橄榄含量最多,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正是常年来在我国调和油市场盛行的行业“潜规则”,而这个“潜规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余琪说:“打个比方,不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在所谓的‘橄榄调和油’中只放入少量橄榄油,而放入更多的棕榈油,棕榈油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这种调和油就会增加消费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何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消费者食用真正安全健康的调和油产品,出于这种考虑,中储粮公司于2012年推出金鼎食用油调和油产品,这是国内首个委托权威机构监制并公开配方的调和油产品,这一举动打破了调和油市场多年来秘而不宣的潜规则,迅速引发业内震动。在金鼎调和油产品的标签上,消费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油种的成分和配比,据专家介绍,金鼎调和油通过均衡的脂肪酸配比,可以满足消费者每日必需脂肪酸的需要。

  专家建议3:“科学合理用好油”

  专家建议:首先,日常烹调用油要和日常膳食相协调,如果吃肉较多的人,烹调中应尽量少放猪油、牛油、黄油等,海产丰富地区居民和素食者则可适量使用饱和油脂;其次,提倡食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油,如调和油等,这将有益身体健康;第三,建议购买小包装食用油,避免食用油储存问题,随用随买,常吃常新。

  据金鼎食用调和油配方研制组组长谢黔岭介绍:“调和油最受关注的核心是必需脂肪酸摄入量均衡的问题,调配好ω-6系列(亚油酸)和ω-3系列(α-亚麻酸)的比例尤为关键。”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最佳比例为4-6:1,而金鼎调和油的两者比例达到5:1,符合消费者日常必需脂肪酸均衡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用油观念逐步向“透明、安全、健康”方向转变。专家提醒消费者,要逐步培养“少吃油、吃好油、科学合理用好油”的健康用油新理念。选择食用调和油时,要看准品牌、看好配方,做到明白消费,安全食用。

  警惕:60%以上家庭存在食用油误区切勿高温爆炒

  在炒菜的时候有的人喜欢高温爆炒,每次炒菜的时候都习惯性的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放菜,专家提醒,这样的做法是极为不科学的。而在用油的量上也要做到严格的控制。

  误区1:

  在炒菜的时候有的人喜欢高温爆炒,每次炒菜的时候都习惯性的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放菜,专家提醒,这样的做法是极为不科学的。如果温度过高,会使食用油里面所含有的一些营养物质遭到破坏,并且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

  建议:在炒菜的时候最好是先把锅给烧热了再放油,这样就既可以达到热油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爆炒的效果,一举两得。

  误区2:

  很多人为了预防三高问题以及预防肥胖,经常在炒菜的时候都千篇一律的使用植物油,坚决杜绝动物油的掺入。专家提醒,如果长期不吃动物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响人体的健康。并不是说一味的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就能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了,其实在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

  误区3:

  为了方便以及健康,很多家庭通常都长时间只吃一种品种的油,认为这样可以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专家建议,最好是炒什么菜就搭配什么油,特别是不能长期的使用一种油。最好还是几种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时间用一种油,下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油,因为很少有一种油可以解决所有油脂需要的问题。

  误区4:

  在用油的量上也要做到严格的控制,像一些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或者有肥胖家史的人群,他们每天每人的用油量要更低,甚至要降到20克。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