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期]正确爱系列之二:如何教孩子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6月04日 中健网·专题部 李余
特别策划:正确爱 给孩子 又到儿童节。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父母长辈是爱孩子的,在中国计划生育国策的大背景下,他们对孩子的爱比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父母长辈都来得更深。但是,你会爱孩子吗?你的爱给孩子带来的是让他快乐成长的正能量吗?不一定。因为当今社会有那么多的“熊孩子”,而每一个“熊孩子”后面一定会有一个、两个甚至两代的“熊家长”。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养育、教育孩子的方法,给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生活学习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今日焦点》特推出

  身边越来越多“熊孩子”出没

  “熊孩子”是北方方言,指惹人讨厌的孩子,也有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有的地方也称为“怂孩子”。走亲访友时,有的孩子不懂礼貌和规矩,或直接向大人索要红包,或当面拆利是让主人难堪,或抢吃别人家好吃的糖果,或乱搞别人的电脑、游戏机,或摔坏别人的珍贵摆设……给家长和主人家增添了许多麻烦,所以被视为“熊孩子”。有网友吐槽,说一个爱花的亲戚家里养了很多花花草草,有一盆较为珍贵的花长出很多花骨朵,结果家里来个小孩,一口气把所有的花骨朵都摘了。如果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小孩的妈妈能够斥责一下小朋友,可能大家只会觉得这个孩子太皮,可是孩子妈妈只是哈哈大笑说什么“真的全摘了”“一个都不留”之类的话。

  还有一个网友说,一次一帮亲戚在KTV唱歌,其中一家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一个人霸着麦不放,一直在唱凤凰传奇,伤不起,爱情买卖等等,放着原音鬼叫,孩子父母就在身旁得意洋洋的看着,觉得自己的孩子真了不得。当时一两个小时都是那孩子一个人在鬼嚎,期间有个亲戚半开玩笑地凶了她一句,结果那孩子哭了,她妈就抱她在怀里哄了半天,弄得凶她的亲戚挺尴尬。

  “熊孩子”这个称呼,表面上是在说小孩儿,但其实说的是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家教,每一个“熊孩子”后面一定会有一个、两个甚至两代的“熊家长”。

  有人说,造就一个人,或者毁掉一个人,就看你是如何教育的。教育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父母教育。或许您并不认同父母对您的教养方式,但通过反思您会发现,当您面对自己的宝贝时,在不知不觉中您重演着您父母的角色。一些守旧的教育观念,如“棍棒教育”,始终束缚着我们的父母;而新近的教育理念也似是而非,如挫折教育的滥用,对“民主”教育、“忽视”教育的误解。这一系列家庭教育的误区,都会对宝贝个性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家庭教育与幼儿的个性形成关系密切,并将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个人成长。所有父母都希望能教好孩子,却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所在。父母亲要认识孩子,也要认识自己。记住,首先不要让自己成为熊家长,自己的孩子才不会成为“熊孩子”。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人的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改变的可能性越小。孩子的性格虽然有先天的影响,但是真正性格的形成却是后天父母教育的结果,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宝宝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根据心理学家的潜心研究,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四种教养方式。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行为,进而影响儿童性格。

  A.专制型

  表现:这种类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定的规则,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遭打、骂、恐吓或其他惩罚。他们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也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

  对孩子的影响: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恐惧、胆怯、情感冷漠,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消极、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质;孤癖、不合群、自卑感强。自尊、自信、自爱和首创精神等可贵特征随之而被毁掉,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也可能变得依赖、情绪不安、自卑。

  由于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温情,又面临暴力的情况下,孩子不知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极有可能离家出走。这类孩子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人际关系或处事能力上,会遇到较多的困难。

  建议: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不可取的。加强民主意识是这类父母提高教养质量的当务之急。持这一种教养态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强孩子做他所不能胜任的事。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要理解孩子,善于发展孩子的特长,批评孩子时应该镇静,要注意态度与效果。

  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固执、散漫、社会适性差,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玩世不恭等消极性格。

  B.放任型

  表现: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以不干涉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彼此和平共处。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对孩子没有明确要求,奖罚不明。他们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的言行没有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约束,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同时,不鼓励儿童去探索、求得成就以及尝试新的事情,不指导儿童去确定他们的行为是否恰当。

  对孩子的影响: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使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此外,父母没有给予必要的行为准则和强化,使孩子缺乏社会责任心;对冲动的行为缺乏约束,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于孩子的成就没有鼓励,孩子缺乏探索行为和完成任务的行为;而且因为孩子实际上没有什么成就,所以缺乏自尊感和胜任感。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情绪不安的性格,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制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性差等。

  建议:这种教养方式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教育方式,持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是冷漠的、忽视的、不负责任的。这类家长应该明确,教育子女是每位父母的天职,父母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脱这个责任。每个孩子都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都需要家长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长支持他的上进心,都需要家长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父母应该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对孩子严格要求,时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运用适当的奖惩手段,通过鼓励强化孩子正当的行为,也要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

  这种教养方式导致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交往困难,容易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

  C.溺爱型

  表现:这类家长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其特征是对孩子过分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一味满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溺爱型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从、服务于孩子,不适当地满足子女生活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迂就,事事代劳。

  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娇生惯养的家庭首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骄娇”二气严重,表现为依赖、懒惰的品行。另外,还可能形成蛮不讲理、霸道的坏脾气。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侵蚀,情绪不稳定,狭隘,过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际困难以及软弱无能,容易形成骄横,任性、执拗的性格或者依赖、懦弱、自卑的性格。当孩子长大成人,面临与家庭提供的环境迥然不同的社会竞争时,则会无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导致失败。

  建议:溺爱型是一种需要否定的教育方式,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父母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一种高尚的爱、理智的爱,而不是溺爱。持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要注意对孩子应当严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恰当的位置,不要过分关心孩子,不要过于亲近孩子,不要轻易给孩子他想要的东西,使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唯此如此,孩子才可能健康地成长。

  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意志坚强,独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热诚、友善等积极的性格。

  D.民主型

  表现:这类家长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父母是温和的、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鼓励儿童独立探索,承认孩子有一个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同家长讨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一些决定,但须征得家长同意之后确定最终方案。父母提出的规则虽然有时也用轻微的惩罚来贯彻执行,但是加以说明,而且随儿童的反应加以调整。

  民主型的父母对孩子精心培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以发挥孩子行动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类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积极的感情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对孩子时时处处提出严格要求;既高度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激励孩子去做其喜欢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要让孩子直言不讳,敢于发表意见,又对孩子的幼稚和错误循循善诱,而不是无端训斥。

  对孩子的影响: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这种教养方式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并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謦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意志坚强,有自信心,能与人和睦相处。他们具有积极的、向上的、热诚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建议:从家长行为看孩子性格发展的结果,无疑民主型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家长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悦诚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性格才能健康地发展。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抚养者和第一任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正确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性和有关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挥家长的表率作用,做到对孩子既爱护又严格教育,既宽容又不放任,在树立家长的教育责任心的同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培养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日常管教孩子的方式与技巧

  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管教甚至是引导儿童行为的重要方面。对孩子的管教既要做到教导、训练、纠正他们,又要不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从而使他们失去信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雕塑孩子的意志而不伤害他们的心灵。父母如果只注重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却不加以管教,那也无法完全建立他的自尊心,因为缺少管教等于破坏孩子的自尊。

  管教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导教导是指在家庭教育中传递知识,教导孩子基本的生活基础,以身作则或用教导、命令的方式的来传达。教导孩子常采用如下一些具体方法:

  (1)父母以身作则,按自己的标准行事;(2)非正式的教导,利用每个机会非正式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教给独儿女。(3)正式的教导,拿出特定的时间教导儿女。

  第二阶段:训练训练是指父母应该在教导过的那些方面帮助孩子养成习惯和发展潜能。训练孩子常有如下一些具体方式:

  (1)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一边做一边教;(2)教导比较复杂的事或观念,一次一种;(3)谈论一个问题,借此得到比较深入的知识,错误的观念也能澄清;(4)在这阶段使用奖励的方式非常有效。

  第三阶段:纠正纠正是指采取行动以改正孩子的行为,好让他遵行前面的训练与教导。纠正行为一般有如下一些具体方法:

  (1)直接果断式的沟通;(2)打屁股;(3)自行负责;(4)违者受罚;(5)不理不睬。

  管教与惩罚的不同

  管教有时会被认为是约束,是不好的,实际管教真正的含义带有积极性和鼓励性,甚至是爱的明证。管教的动机是爱与关心。

  第一阶段 教导:以爱和鼓励教育指导孩子成长。

  第二阶段 训练:引导、训练教会他们成长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阶段 纠正:用某些手段和行动遵守先前的教导,矫正和调整他的言行。而惩罚并不时纠正,是一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暗示着对孩子的处罚、报复,孩子因此为他的错误行为扯平、解脱,没有起到纠正的作用。管教与惩罚有如下不同之处: 惩罚 管教 目的 为了反击而处罚 为了纠正和成熟而训练 焦点 过去错误的行为 将来正确的行为 态度 父母是敌视与受挫的 父母是爱与关怀的 孩子的情绪 惧怕和罪恶感 安全感 管教孩子时,父母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小孩对此非常敏感。事实上,有许多时候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生气,而小孩已觉察到了。如何控制怒气是父母必修的一个课程,学到此技巧的父母晓得如何管教孩子而非惩罚孩子。

  当你怒气冲天时,试试下面的建议:

  1、不要立刻就暴跳如雷,又打又骂,不要揍小孩,无论身体的哪个部位都不行。即使只是打屁股那也很可能会娈成虐待;

  2、离开孩子几分钟;

  3、承认自己动怒了,然后平静地自制;

  4、开明自己为何要生气,然后行动;

  5、冷静下来之后,走到孩子面前纠正他。 如果你在盛怒之下管教孩子,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请他原谅——不是为了你纠正他,而是为了你在管教他时动了怒。

  五种错误的教养方式

  五种错误的教养方式容易产生问题儿童。

  一、过分严格

  有些爸爸妈妈对宝贝的教育很严厉,有时甚至达到残酷的程度,他们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稍不顺心或宝贝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就斥责甚至打骂孩子。

  后果: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宝贝形成自卑、懦弱、冷漠等消极情绪,或产生不能克制的逆反、攻击和冲动行为,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二、过度溺爱

  这些爸爸妈妈对宝贝的教养方式与上面刚好相反,他们对宝贝过分的溺爱和宽容,对宝贝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的接受。

  后果:这容易使宝贝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格。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宝贝由于自小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听从自己的命令。当他们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走入社会时,可能会因挫折而拒绝接触社会,因被忽视而嫉妒和仇视他人,因不能自控而与人冲突,甚至产生严重的侵犯性行为问题。

  三、强势支配

  这种情况多见于父母工作压力都比较大的家庭。这些爸爸妈妈总喜欢直接替宝贝拿主意,直接告诉宝贝做这做那,对宝贝自己的意愿漠不关心。

  后果:虽然直接向宝贝发出命令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提高生活效率,但长此以往宝贝会养成过度依赖、服从的性格。由于事事都由爸爸妈妈决定,宝贝自然也无须主动的思考自己的事情,这样长大以后宝贝就会缺乏主动性,性格自闭,且对父母产生过分的依赖感。

  四、不断拒绝

  有些爸爸妈妈为了让宝贝长大后对社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有意识的对宝贝进行过度的挫折教育,增强宝贝的“抗挫能力”。

  后果:过度的“挫折教育”,对宝贝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拒绝,又不对宝贝解释拒绝的原因,让宝贝长期生活在一种不安全的心理环境中。研究表明,当个体长期处于挫折中,会产生强烈的神经质倾向,并且会伴随反社会和侵犯性行为。“挫折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宝贝的心理卫生,在“拒绝”后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让他们有安全的感觉。

  五、冷漠忽视

  在一些家庭中,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看宝贝,宝贝的护养工作大多由保姆或亲属代劳。

  后果:宝贝由于没有太多的机会与爸爸妈妈接触,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由于在情感上被忽略,宝贝会倾向于用各种问题行为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如生病,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或其他一些奇怪的行为。

  不难看出,教养方式不当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还要因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教养方式不良引发的不同的儿童问题行为。所以父母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

  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对于孩子犯错误,很多家长采取暴力态度,责罚孩子,但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干什么都是对的,采取无限溺爱的态度,从而让孩子一错再错,“熊孩子”就是这样炼出来的。其实,孩子犯错的时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仔细分析、认真对待,就能让孩子从错误中得到成长。

  0~2岁:这个时期的孩子犯错,都是无意的,因为孩子还分不清楚是非,也难以分辨对错,所以及时孩子犯错也是必然的,所以作为家长不能随意责罚孩子。否则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犯错,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才能避免孩子犯错。

  2~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是非观念,正确和错误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认知,如果孩子犯错,那么家长可以清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告诉他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教育要顺其自然,不能采取责罚的态度。

  5~12岁:孩子5岁以后,是非观念都比较明确了,如果犯了错,他也有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告诉孩子这些规则是不能违背的,并且告诉孩子犯错了是要承担责任的,帮助孩子树立责任感。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