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期]助残日,让我们勇伸援手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5月20日 中健网·专题部 程仓瑞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并帮助他们。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截止2006年4月1日,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34%。残疾人绝对数量之多,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之高,使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社会助残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助残日的确立及意义

  中国全国助残日是中国残疾人的节日。1990年12月28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从1991年5月15日开始实施,“全国助残日”活动即从当年开始进行。全国每年都进行“助残日”活动,每年助残日活动的主题,都是依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而确立。

  每年一次的“全国助残日”活动,动员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及数以亿计的群众参加,形成了强劲的声势和规模,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其意义广泛而深远。

  助残日活动由各级政府牵头组织。通过与有关部门共同会签下发“助残日”活动文件,不仅加强了文件的权威性,而且广泛调动了有关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助残日”活动在各地的顺利开展;通过协调有关部委、单位参与“助残日”活动,使各职能部门更加全面地了解残疾人的需求,贴近残疾人,加大了政府各个领域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力度;通过充分动员公共传媒积极反映残疾人生活,报道残疾人事业,团结和激励了一大批理解残疾人、热爱残疾人事业的新闻界朋友,使他们借助各种传媒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人道主义,在全国形成了宣传报道残疾人事业的热点,营造了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实践证明,用法律的形式确定的“全国助残日”活动,是培育全社会扶残助残风尚、提高全民助残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个重要形式。

  近年流行的助残形式

  每年助残日活动都确定一个主题,而每个主题都是依据当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而确立。近些年,分别围绕“宣传残疾人保障法”、“一助一送温暖”、“走进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志愿者助残”等主题开展了活动。活动的规模和声势逐渐扩大,影响日益深入人心,使全社会残疾人得到了各种具体的服务与帮助。

  1、文化助残:“文化助残”活动的内涵丰富,可操作性强,开展的形式也很多。其中主要有:“扶残助学”、“科技助残”、“爱心赠刊”、“爱心赠书”、“爱心送戏”等。同时,倡导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如图书馆、文化馆有无障碍设施,提供无障碍服务;各类公共文化活动吸纳残疾人参加。

  (1)“扶残助学”:推动、协助政府和社会人士扶助残疾人入学;倡导大、中、小学生和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义务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子女提供教育服务,帮助其提高文化水平。

  (2)科技助残“:倡导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农村科技工作者义务为残疾人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开展科技扶贫,帮助其提高生活和工作能力,实现科技致富。

  (3)“爱心赠刊”、“爱心赠书”:倡导杂志社、出版社及全社会向残疾人和残疾人文化设施赠送书刊及音像制品;倡导大学生义务为盲人录制有声读物。

  (4)“爱心送戏”:倡导文艺团体深入残疾人相对集中的特教学校、福利工厂和基层社区,义务为残疾人演出文艺节目,以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红领巾助残:“红领巾助残”活动是由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少工委、中国残联共同组织,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帮助残疾人,帮助残疾小伙伴,帮助困难残疾人子女等活动的助残行动。

  自1986年,由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道德风尚的意见》以来,全国数以亿计的少先队员积极响应,“红领巾助残”活动遍及城乡,蓬勃开展。全国每年有近千万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各项助残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实践证明,“红领巾助残”活动是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进行人道主义教育的生动形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领巾助残”活动重在育人。以学校、班级或小组为单位,通过组织助残小分队,建立助残联谊网,开展各种切实有效的助残活动。如组织主题班会、开展“一助一送温暖”、“我与残疾小伙伴共同成长”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通过在学习、生活中帮助残疾人,着重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在奉献、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和高尚情操,在帮助残疾人的过程中,既培育了关心他人、扶助弱者的爱心,同时又是一次社会道德和拼搏精神的自我教育。

  以实际行动为残疾人生存助力

  帮助残疾人,从宏观的角度讲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创造良好的氛围,让残疾人享受公平、公正,这一点中央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力条件;二是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用医学解除残疾人肢体的痛苦和心灵的创伤;三是为残疾人提供学习、工作环境,让他们与健康人一样享受平等。

  就民众个体而言,如想对残疾人有所帮助,可试着做到以下两点:

  1、以平等之心尊重残疾人,不侵害,不歧视,不耻笑。

  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耻笑、歧视、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不仅给残疾人身心带来了创伤,而且还给其亲属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给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正确的态度应当把他们视为正常人,给他们以应有的人格平等和尊重。残疾人也是人,他们没有躺在健康人的肩膀上过活,而是用他们自己的坚持,努力构筑着自己的天空。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或不情愿去帮他们一把,也不应该歧视、耻笑甚或侵害,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再说,残疾人本已不幸,残疾的造成也并非他们自己所愿,比起那些残疾人来,拥有健全体魄本身就相当拥有了一大笔天赐财富。所以,健全人应以感恩的心对待残疾人,给残疾人以关爱,哪怕这种关爱只是一句安慰鼓励的话语,也会使他们感到人世间的温暖。

  2、为残疾人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救援。

  目前我国已有8000多万残疾人,这个数字之庞大,意味着我们身边随时可以看到残疾人,这些残疾人或肢体残疾、或精神残疾。假如我们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参加“一助一送温暖”、“走进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志愿者助残”等助残志愿活动,但只要遇到残疾人有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伸援手,就会共同营造一种人人关爱残疾人的温暖氛围,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假如你的邻居或者亲属中有残疾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你可定期到残疾人家里走一走看一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比如,雨天你可以帮他们买买粮、买买菜,雪天你可以看他们铺的盖的穿的暖不暖,病了你可以帮他买卖药或帮着送送医院,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也可缓解因长期照顾残疾人给邻居或亲属造成的劳累和压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谁也难保一辈子没有难事,谁也难保一辈子不求人,付出总有回报,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善意之举的因果循环。

  专家介绍几种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河北省中医院付如华教授对残疾康复训练颇有心得,他介绍了几种残疾的康复训练方法。

  1、聋儿家庭康复训练

  聋儿康复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启蒙,一是发展。家庭康复训练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最佳途径。家庭训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地取材,训练刺激量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聋儿“听”、“说”的潜能,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1)为了训练聋儿理解说的是什么,家长可选择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用直读或模仿的方法,鼓励聋儿多说多听,增大语言的刺激量,逐步使聋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辨别。

  (2)在大量“听”、“说”的基础上,可采用实际操作、游戏的形式,让聋儿学会应用语言;用提问的方式让聋儿学会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用反差对比的方法让聋儿对语言产生理解记忆。家长应善于抓住随机情景,如做饭、吃饭,与他人往来,游戏活动等等,让聋儿反复练习,使语言同感受融合起来。

  2、脑瘫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在脑瘫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身体的功能训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家长应经常帮孩子加强肢体和躯干的功能锻炼,尤其注意患儿抬头、翻身及爬行动作的锻炼。

  (1)抬头训练.抬头训练很重要,也会影响到患儿颈椎的发育。训练中可轻轻扶住儿童双肩,慢慢抱起来。当扶起时使她的头转向一侧,帮助她的头向前竖起。也可让患儿趴在床上,在其胸下置放小枕头或毛巾,用声音逗他,使其一点点抬头,并逐渐增加保持时间。俯卧位时也可轻轻扣击患儿颈背部,使颈背部肌肉紧张促进头抬起,注意不要让患儿臀部向上翘,必要时可在臀部放沙袋等重物,或在前上方放小玩具以吸引其注意力。

  (2)爬行训练。爬行训练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患儿四肢的协调性,为将来步行、奔跑奠定基础。首先是四点支撑训练,并在各方向施加压力增加其稳定性,之后是三点及两点支撑,然后训练爬行。家长应注意提高患儿腿部的支撑力和屈伸力。

  (3)翻身训练。翻身训练对躯干、头部控制均有较高要求,要在头部及双手支撑完成后才可开始此项训练。患儿仰卧位,头向翻身方向转动,躯体向翻身方向转动,要在患儿髋部及下肢给辅助力量,引导患儿翻身并将上身抬起,手支撑完成翻身动作。家长应有耐心并定期训练。

  3、截瘫患者的行走训练

  让截瘫患者独立行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那些胸椎损伤者,训练的过程是痛苦而枯燥的,训练的效果也是非常缓慢的。即使能走了,姿势也不好看。这需要病人努力克服心理障碍,因为自己行走不仅仅是要达到室外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减少威胁生命的呼吸系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1)对不完全脊髓损伤者,不要急于给他们制作、佩带支具,要想方设法挖掘其残存的潜力,提高其肌力级别。如果关键肌的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则可对患者进行不带支具的行走训练,特别是关键肌的肌力达到Ⅳ级或Ⅴ级者,一般可以很容易地离床活动。

  (1)对不完全脊髓损伤者,不要急于给他们制作、佩带支具,要想方设法挖掘其残存的潜力,提高其肌力级别。如果关键肌的肌力达到Ⅲ级以上,则可对患者进行不带支具的行走训练,特别是关键肌的肌力达到Ⅳ级或Ⅴ级者,一般可以很容易地离床活动。

  (2)对完全性脊髓损伤者,需要判断其是否有行走的可能性,然后加以训练。原则上第4胸椎以下损伤者可以做到室内行走,第7胸椎以下损伤者能够恢复到室外行走。

  (3)对符合行走要求的截瘫患者,首先要进行直立性训练和上肢肌力训练。可先借助起立平台做直立训练,一般每天训练3次,每次半小时,训练时间为3~4周。上肢肌力可采用哑铃和支撑器训练,每次应训练到肌肉产生酸痛,但不影响下一次训练为止。

  (4)进行独立站立和平衡训练,可在长3米、宽0.8米、高1米的平行杠内进行。治疗人员须协助病人双手扶好平行杠,站立时避免屈膝,每天训练2~3次,总时间为3小时。

  (5)根据不同的损伤平面,为病人制作、佩带相应的支具,常用的有踝足矫形器、膝踝足矫形器、髋膝踝足矫形器、截瘫步行训练器。对第2腰椎以上损伤者,应优先选用截瘫步行训练器;第2~4腰椎损伤者,可选用膝踝足矫形器;第5腰椎以下损伤者,选用踝足矫形器。

  (6)在平行杠内借助合适的支具行走。训练时不求数量,但要讲究质量,待病人能按要求完成转移体重—摆腿—再转移体重—摆另一条腿的动作后,再加大训练量,每天最大训练量可达1公里左右。这项训练一般要持续1~6个月。

  (7)在助行器支持下训练行走。在完成平行杠内支具支持下的行走训练后,就可进行助行器内的行走训练,训练要求同上一步。

  (8)双腋拐支持下的行走训练和单腋拐支持下的行走训练。多数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助行器内的行走训练后,均可过渡到使用腋拐行走的程度。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