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广东高州人民医院医生收20%药品回扣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13年01月12日 中国网 佚名
一个人拣着一个袋子不是啥特别的事,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刘先生拣到的带子却很特别。袋子是他在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里拣到的,里面装着几十张不同的纸片,纸片上有表格,列了几百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和价格,刘先生觉得这些纸片不寻常。因为上面有几种药是我从医院里开过的,像氨曲南、甲地孕酮分散片,但价格和这些纸上写的相差太多了。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月11日播出《药单背后的秘密》,以下系节目实录: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一个人拣着一个袋子不是啥特别的事,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刘先生拣到的带子却很特别。袋子是他在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里拣到的,里面装着几十张不同的纸片,纸片上有表格,列了几百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和价格,刘先生觉得这些纸片不寻常。

  刘先生:

  因为上面有几种药是我从医院里开过的,像氨曲南、甲地孕酮分散片,但价格和这些纸上写的相差太多了。

  解说:

  刘先生告诉记者,以氨曲南粉针和甲地孕酮分散片这两种药为例,纸片上标的价格分别是4.4元和20元,而这两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的零售价则分别为22.08元和117.1元,纸片上的价格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左右。另外,刘先生还发现其中一张纸片更是特别,这张纸上标的药品价格和医院零售价是一样的,不过在药价的后面还标着20%的字样。


  刘先生:

  我看怎么每种药的后面都有20%,所以我就怀疑,这可能是送给医院的好处。

  解说:

  这20%到底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纸片上很多药价又恰恰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呢?事实果真会是刘先生推测的那样,这些数字代表着医生拿的所谓的好处费吗?随后记者来到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调查。高州市人人民医院虽然是一家县级市人民医院,但是它是全国最大的二甲医院,规模和三甲医院上当,每年接诊大约80万个病人,是一般二甲医院接诊量的两倍。从这些标语上看,这家医院对医生有着严格的约束,是坚决杜绝医生收红包的。开始记者调查了半个月,也确实没有看到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不过却又一个特别的发现,在一个内科诊室的办公桌上压着十几张纸片,而这些纸片和刘先生拣到的十分相似,上面同样有着各种药的名称和价格。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38625764271386257PE_U_Article央视曝光饿了么持续发酵 多地食药监局立案调查康之易66514502016-03-17T09:07:00+08:002024-09-07T11:34:53.65+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20:27:09+08:00 2016-04-05T00:00:00+08:00 生活编辑 2024-09-13T03:23:38.217+08:00 yang-shi-pu-guang-e-le-me-chi-xu-fa-jiao-duo-di-shi-yao-jian-ju-li-an-tiao-cha 字形 false 16086939557680926286 386257 曝光|央视|企业|餐饮|平台 证券日报 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让一些企业“提心吊胆”,生怕被曝光。而今年,网上订餐平台“饿了么”成为首家被曝光的企业。央视记者实地调查发现,“饿了么”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进驻等违规做法。 <div>  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持续发酵 多地食药监局介入并立案调查</div> <div>  &ldquo;饿了么&rdquo;公关赵卓表示,实际上,公司也在全面排查中,央视的曝光加速了公司的整改速度</div> <div>  本报记者 夏 芳</div> <div>  每年央视3&middot;15晚会都会让一些企业&ldquo;提心吊胆&rdquo;,生怕被曝光。而今年,网上订餐平台&ldquo;饿了么&rdquo;成为首家被曝光的企业。央视记者实地调查发现,&ldquo;饿了么&rdquo;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ldquo;黑作坊&rdquo;进驻等违规做法。</div> <div>  一时间,曾因活动力度大而受消费者热宠的&ldquo;饿了么&rdquo;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div> <div>  央视点名 事件持续发酵</div> <div>  在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后,全国多地食药监部门连夜查处了&ldquo;饿了么&rdquo;平台上多家违规店铺。</div> <div>  据了解,3月15日晚间,北京食品药品稽查总队会同通州区食药监局,对通州区物价餐饮商户同时进行检查。经查,位于翠景北里21号楼、实际经营地为西小马小区(网络店名大众家常菜)、三元路(网络店名福香来菜馆,三元饺子馆现场检查已关门)、通州北苑万达广场金街(网络店名久久香便当、ENJOY、hello咖喱、棒棒美食、台北治愈你,五家店实为一家)等五家餐饮商户,均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div> <div>  据了解,食药监执法人员已经取缔了上述餐饮商户,并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div> <div>  通州区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无证餐饮单位的整治易反弹,希望市民积极举报。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治理处罚力度,特别是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对利用违章建筑、出租房屋从事非法餐饮经营行为的打击。对不听劝阻,取缔后复开的无证餐饮商户将加大处罚力度,高限处罚。对明知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房屋出租的,将对出租房租者依法处以5万元到10万元的处罚。</div> <div>  另外,北京市食药监局3月16日表示,今天(3月17日)将约谈网络订餐平台,要求其严格履行主体准入审查义务。</div> <div>  而在&ldquo;饿了么&rdquo;公司注册地的上海,上海市食药监局通报,对&ldquo;饿了么&rdquo;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middot;15期间曝光的涉嫌违反食品法的行为,约谈企主要负责人并正式立案调查。</div> <div>  成都食药监局在3月15日晚上也对成都&ldquo;饿了么&rdquo;网上订餐平台上的餐饮店,并取缔了涉嫌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的企业,并依法立案进行查处。</div> <div>  对于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黑店事件,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对该企业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对行业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目前,风投对网上订餐行业(B2B、B2C、O2O)是处于盲从的态度,&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将给国内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投资、管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div> <div>  朱丹蓬表示,经过这次的事件,国内整个互联网发展速度会慢下来,往更加健康、良性、规范的方向发展,对国内企业、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清洗剂。</div> <div>  而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ldquo;饿了么&rdquo;只是一个信息集散平台,虽然可能利用该平台的企业中有一些害群之马,而且&ldquo;饿了么&rdquo;的资质审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但&ldquo;饿了么&rdquo;并不能完全承担入驻企业应承担的责任。</div> <div>  沈萌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并不能把售假货的责任都扣到阿里巴巴头上,这就如只能更严格要求&ldquo;饿了么&rdquo;提高审核监管的力度,但不能以此否定它本身作为一个O2O信息集散平台的价值。</div> <div>  企业回应:正在全国排查</div> <div>  3月15日晚10点30分,&ldquo;饿了么&rdquo;在官方微博发布公开回应《致亲爱的消费者》文中表示,高度重视此次曝光问题。&ldquo;我们紧急成立专项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rdquo;</div> <div>  昨日,《证券日报》记者的一位同事也体验了&ldquo;饿了么&rdquo;订餐服务,他选择的是&ldquo;皇太极&rdquo;,而订餐理由是皇太极实体店就在楼下,比较方便。记者在与&ldquo;饿了么&rdquo;送餐员交谈中了解到,3&middot;15晚会曝光后,&ldquo;饿了么&rdquo;的订单数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依然有不少用户订餐。此外,目前,送餐员也没有接到任何有关整改、开会的相关通知。</div> <div>  而当记者询问对曝光事件的看法时,上述送餐员表示:&ldquo;这就跟之前&lsquo;优衣库&rsquo;的事情一样,是一种另类营销,还能起到宣传公司的作用。&rdquo;</div> <div>  对此,&ldquo;饿了么&rdquo;公司公关赵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公司也在全面排查中,央视的曝光加速了公司的整改速度,&ldquo;关于具体整改和排查的进展情况,有了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对外公布&rdquo;。</div> <div>  实际上,也有媒体报道称,&ldquo;饿了么&rdquo;创始人、CEO张旭豪在约谈中表示,公司将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已开通24小时投诉热线;其次将进一步升级入网餐饮审核流程,以最严格的准入标准严控新增商家安全性;再次将继续排查存量参观的证照真实性,对&ldquo;一店多开&rdquo;、市场人员私自篡改商户地址等问题将加大核查和查处力度。同时,&ldquo;饿了么&rdquo;还将委托第三方建立网络食品经营者的准入标准。</div> 不分页 ★★★★★ 曝光,央视,企业,餐饮,平台 <div>  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持续发酵 多地食药监局介入并立案调查</div> <div>  &ldquo;饿了么&rdquo;公关赵卓表示,实际上,公司也在全面排查中,央视的曝光加速了公司的整改速度</div> <div>  本报记者 夏 芳</div> <div>  每年央视3&middot;15晚会都会让一些企业&ldquo;提心吊胆&rdquo;,生怕被曝光。而今年,网上订餐平台&ldquo;饿了么&rdquo;成为首家被曝光的企业。央视记者实地调查发现,&ldquo;饿了么&rdquo;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ldquo;黑作坊&rdquo;进驻等违规做法。</div> <div>  一时间,曾因活动力度大而受消费者热宠的&ldquo;饿了么&rdquo;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div> <div>  央视点名 事件持续发酵</div> <div>  在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后,全国多地食药监部门连夜查处了&ldquo;饿了么&rdquo;平台上多家违规店铺。</div> <div>  据了解,3月15日晚间,北京食品药品稽查总队会同通州区食药监局,对通州区物价餐饮商户同时进行检查。经查,位于翠景北里21号楼、实际经营地为西小马小区(网络店名大众家常菜)、三元路(网络店名福香来菜馆,三元饺子馆现场检查已关门)、通州北苑万达广场金街(网络店名久久香便当、ENJOY、hello咖喱、棒棒美食、台北治愈你,五家店实为一家)等五家餐饮商户,均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div> <div>  据了解,食药监执法人员已经取缔了上述餐饮商户,并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div> <div>  通州区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无证餐饮单位的整治易反弹,希望市民积极举报。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治理处罚力度,特别是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对利用违章建筑、出租房屋从事非法餐饮经营行为的打击。对不听劝阻,取缔后复开的无证餐饮商户将加大处罚力度,高限处罚。对明知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房屋出租的,将对出租房租者依法处以5万元到10万元的处罚。</div> <div>  另外,北京市食药监局3月16日表示,今天(3月17日)将约谈网络订餐平台,要求其严格履行主体准入审查义务。</div> <div>  而在&ldquo;饿了么&rdquo;公司注册地的上海,上海市食药监局通报,对&ldquo;饿了么&rdquo;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middot;15期间曝光的涉嫌违反食品法的行为,约谈企主要负责人并正式立案调查。</div> <div>  成都食药监局在3月15日晚上也对成都&ldquo;饿了么&rdquo;网上订餐平台上的餐饮店,并取缔了涉嫌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的企业,并依法立案进行查处。</div> <div>  对于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黑店事件,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对该企业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对行业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目前,风投对网上订餐行业(B2B、B2C、O2O)是处于盲从的态度,&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将给国内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投资、管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div> <div>  朱丹蓬表示,经过这次的事件,国内整个互联网发展速度会慢下来,往更加健康、良性、规范的方向发展,对国内企业、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清洗剂。</div> <div>  而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ldquo;饿了么&rdquo;只是一个信息集散平台,虽然可能利用该平台的企业中有一些害群之马,而且&ldquo;饿了么&rdquo;的资质审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但&ldquo;饿了么&rdquo;并不能完全承担入驻企业应承担的责任。</div> <div>  沈萌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并不能把售假货的责任都扣到阿里巴巴头上,这就如只能更严格要求&ldquo;饿了么&rdquo;提高审核监管的力度,但不能以此否定它本身作为一个O2O信息集散平台的价值。</div> <div>  企业回应:正在全国排查</div> <div>  3月15日晚10点30分,&ldquo;饿了么&rdquo;在官方微博发布公开回应《致亲爱的消费者》文中表示,高度重视此次曝光问题。&ldquo;我们紧急成立专项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rdquo;</div> <div>  昨日,《证券日报》记者的一位同事也体验了&ldquo;饿了么&rdquo;订餐服务,他选择的是&ldquo;皇太极&rdquo;,而订餐理由是皇太极实体店就在楼下,比较方便。记者在与&ldquo;饿了么&rdquo;送餐员交谈中了解到,3&middot;15晚会曝光后,&ldquo;饿了么&rdquo;的订单数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依然有不少用户订餐。此外,目前,送餐员也没有接到任何有关整改、开会的相关通知。</div> <div>  而当记者询问对曝光事件的看法时,上述送餐员表示:&ldquo;这就跟之前&lsquo;优衣库&rsquo;的事情一样,是一种另类营销,还能起到宣传公司的作用。&rdquo;</div> <div>  对此,&ldquo;饿了么&rdquo;公司公关赵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公司也在全面排查中,央视的曝光加速了公司的整改速度,&ldquo;关于具体整改和排查的进展情况,有了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对外公布&rdquo;。</div> <div>  实际上,也有媒体报道称,&ldquo;饿了么&rdquo;创始人、CEO张旭豪在约谈中表示,公司将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已开通24小时投诉热线;其次将进一步升级入网餐饮审核流程,以最严格的准入标准严控新增商家安全性;再次将继续排查存量参观的证照真实性,对&ldquo;一店多开&rdquo;、市场人员私自篡改商户地址等问题将加大核查和查处力度。同时,&ldquo;饿了么&rdquo;还将委托第三方建立网络食品经营者的准入标准。</div> <div>  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持续发酵 多地食药监局介入并立案调查</div> <div>  &ldquo;饿了么&rdquo;公关赵卓表示,实际上,公司也在全面排查中,央视的曝光加速了公司的整改速度</div> <div>  本报记者 夏 芳</div> <div>  每年央视3&middot;15晚会都会让一些企业&ldquo;提心吊胆&rdquo;,生怕被曝光。而今年,网上订餐平台&ldquo;饿了么&rdquo;成为首家被曝光的企业。央视记者实地调查发现,&ldquo;饿了么&rdquo;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ldquo;黑作坊&rdquo;进驻等违规做法。</div> <div>  一时间,曾因活动力度大而受消费者热宠的&ldquo;饿了么&rdquo;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div> <div>  央视点名 事件持续发酵</div> <div>  在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后,全国多地食药监部门连夜查处了&ldquo;饿了么&rdquo;平台上多家违规店铺。</div> <div>  据了解,3月15日晚间,北京食品药品稽查总队会同通州区食药监局,对通州区物价餐饮商户同时进行检查。经查,位于翠景北里21号楼、实际经营地为西小马小区(网络店名大众家常菜)、三元路(网络店名福香来菜馆,三元饺子馆现场检查已关门)、通州北苑万达广场金街(网络店名久久香便当、ENJOY、hello咖喱、棒棒美食、台北治愈你,五家店实为一家)等五家餐饮商户,均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div> <div>  据了解,食药监执法人员已经取缔了上述餐饮商户,并决定对其进行立案调查。</div> <div>  通州区食药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无证餐饮单位的整治易反弹,希望市民积极举报。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治理处罚力度,特别是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对利用违章建筑、出租房屋从事非法餐饮经营行为的打击。对不听劝阻,取缔后复开的无证餐饮商户将加大处罚力度,高限处罚。对明知当事人从事违法行为,仍为其提供房屋出租的,将对出租房租者依法处以5万元到10万元的处罚。</div> <div>  另外,北京市食药监局3月16日表示,今天(3月17日)将约谈网络订餐平台,要求其严格履行主体准入审查义务。</div> <div>  而在&ldquo;饿了么&rdquo;公司注册地的上海,上海市食药监局通报,对&ldquo;饿了么&rdquo;处以罚款12万元,对今年3&middot;15期间曝光的涉嫌违反食品法的行为,约谈企主要负责人并正式立案调查。</div> <div>  成都食药监局在3月15日晚上也对成都&ldquo;饿了么&rdquo;网上订餐平台上的餐饮店,并取缔了涉嫌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经营活动的企业,并依法立案进行查处。</div> <div>  对于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黑店事件,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视曝光&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对该企业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对行业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目前,风投对网上订餐行业(B2B、B2C、O2O)是处于盲从的态度,&ldquo;饿了么&rdquo;事件将给国内的企业在今后的发展、投资、管控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div> <div>  朱丹蓬表示,经过这次的事件,国内整个互联网发展速度会慢下来,往更加健康、良性、规范的方向发展,对国内企业、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清洗剂。</div> <div>  而在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看来,&ldquo;饿了么&rdquo;只是一个信息集散平台,虽然可能利用该平台的企业中有一些害群之马,而且&ldquo;饿了么&rdquo;的资质审核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但&ldquo;饿了么&rdquo;并不能完全承担入驻企业应承担的责任。</div> <div>  沈萌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并不能把售假货的责任都扣到阿里巴巴头上,这就如只能更严格要求&ldquo;饿了么&rdquo;提高审核监管的力度,但不能以此否定它本身作为一个O2O信息集散平台的价值。</div> <div>  企业回应:正在全国排查</div> <div>  3月15日晚10点30分,&ldquo;饿了么&rdquo;在官方微博发布公开回应《致亲爱的消费者》文中表示,高度重视此次曝光问题。&ldquo;我们紧急成立专项组,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rdquo;</div> <div>  昨日,《证券日报》记者的一位同事也体验了&ldquo;饿了么&rdquo;订餐服务,他选择的是&ldquo;皇太极&rdquo;,而订餐理由是皇太极实体店就在楼下,比较方便。记者在与&ldquo;饿了么&rdquo;送餐员交谈中了解到,3&middot;15晚会曝光后,&ldquo;饿了么&rdquo;的订单数量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依然有不少用户订餐。此外,目前,送餐员也没有接到任何有关整改、开会的相关通知。</div> <div>  而当记者询问对曝光事件的看法时,上述送餐员表示:&ldquo;这就跟之前&lsquo;优衣库&rsquo;的事情一样,是一种另类营销,还能起到宣传公司的作用。&rdquo;</div> <div>  对此,&ldquo;饿了么&rdquo;公司公关赵卓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公司也在全面排查中,央视的曝光加速了公司的整改速度,&ldquo;关于具体整改和排查的进展情况,有了结果后会第一时间对外公布&rdquo;。</div> <div>  实际上,也有媒体报道称,&ldquo;饿了么&rdquo;创始人、CEO张旭豪在约谈中表示,公司将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已开通24小时投诉热线;其次将进一步升级入网餐饮审核流程,以最严格的准入标准严控新增商家安全性;再次将继续排查存量参观的证照真实性,对&ldquo;一店多开&rdquo;、市场人员私自篡改商户地址等问题将加大核查和查处力度。同时,&ldquo;饿了么&rdquo;还将委托第三方建立网络食品经营者的准入标准。</div> 想要把剑
38593764011385937PE_U_Article央视曝蔬菜被喷有毒农药 有关部门抽检称合格康之易60721602015-12-08T10:14:00+08:002016-05-24T14:26:30.933+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20:17:51+08:00 2016-05-24T00:00:00+08:00 如梦 2024-08-25T15:27:45.153+08:00 yang-shi-pu-shu-cai-bei-pen-you-du-nong-yao-you-guan-bu-men-chou-jian-cheng-he-ge 字形 false 14193523919053427256 385937 农药|蔬菜|散户|菜农|种植 羊城晚报 近日,央视记者到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白江村的散户蔬菜种植区,遇见了一名正在给蔬菜打药的菜农,并目睹了这名菜农配制农药的全过程。只见菜农把几种农药倒入塑料桶里进行混合。其中一瓶农药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包装上印着“毒死蜱”的字样。 <div> <b> 蔬菜&ldquo;有毒&rdquo;</b></div> <div>  近日,央视记者到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白江村的散户蔬菜种植区,遇见了一名正在给蔬菜打药的菜农,并目睹了这名菜农配制农药的全过程。只见菜农把几种农药倒入塑料桶里进行混合。其中一瓶农药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包装上印着&ldquo;毒死蜱&rdquo;的字样。</div> <div>  据了解,毒死蜱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使用。</div> <div>  随后,央视记者对附近散户蔬菜种植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更多被废弃的农药包装物,其中有不少包装物上面印着&ldquo;呋喃丹&rdquo;、&ldquo;克百威&rdquo;、&ldquo;甲拌磷&rdquo;字样。而这些都属于高毒农药,早在2002年,国家农业部就明确规定其不得使用在蔬菜上。</div> <div>  在抽检环节,央视记者在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七星农产品交易市场连夜蹲守,发现除了两名工作人员忙着向菜农和商贩收取市场管理费之外,并没有看到任何检测人员对销售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抽查把关。市场里的一名保安透露,他们这里一般很少抽检。天亮后,该市场管理处专门设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也空无一人,不但一些检测试剂尚未使用,更没有见到抽检的蔬菜样品和相关的检测数据。</div> <div><b>  政府回应</b></div> <div><b>  有外来菜农违规用药</b></div> <div>  羊城晚报讯记者刘勇、甘韵仪、许诺报道:广州市增城、从化两区散户菜农涉嫌使用违禁农药,媒体曝光后,广东省、广州市农业部门7日派出6个督导检查组开展督导检查。</div> <div><b>  抽检蔬菜样本合格</b></div> <div>  7日上午,广东省农业厅派出由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领导带队的两个执法监督组,会同广州市农业局到增城、从化两区开展执法督查。据了解,目前增城、从化两区没有发生因食用蔬菜中毒事件。</div> <div>  7日,广州市农业局工作组会同增城区农业局赴报道所指增城区白江村开展调查。经初步调查,白江村位于增城区石滩镇,村里部分菜田出租给广西等地的来穗种植户。村田头设置有标示牌告知农药安全使用常识,村里的农药店经营比较规范,没有发现违法违规情况;在一名自称来自广西的种植户工作棚中发现自带违规农药2包,执法人员已对其来源进行调查;田间检查发现有随意丢弃农药袋(瓶)的现象。执法人员抽取部分蔬菜样品带回检测,经检测农药残留量符合标准。</div> <div><b>  增城将加强散户监管</b></div> <div>  获悉央视报道后,6日下午,增城区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发现确实存在部分散户包括蔬菜外耕户滥用农药、不按要求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的问题,在勤发市场调查发现存在监管力度不够,日常检测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秩序不够完善等问题。</div> <div>  下一步,增城将加强日常巡查,加大对上市前蔬菜残留的抽检力度,尤其是加强散户的检测,并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散小蔬菜种植户的管理和教育,广泛宣传在种植蔬菜上禁用农药名单目录;对全区农药经营店开展一次地毯式的集中排查,加大非法经营农药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加强检测点建设,落实值班制度,推动制度上墙、工作日常化。</div> <div><b>  从化菜农将签责任书</b></div> <div>  新闻报道后,从化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开展全面检查。并将建立完善监管机制,指导各镇街将辖区内蔬菜种植散户的安全监管纳入常态化管理,并对全区内种植散户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加强蔬菜散户、外来种菜户抽样检测的频次和覆盖面,避免不合格蔬菜产品流入市场。</div> <div>  还将加强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全区在年底前举办1-2场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特别是蔬菜质量安全培训,对象涉及蔬菜种植散户、外来种菜户等,并与外来蔬菜种植散户签订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责任书,增强现有蔬菜种植散户的责任意识,提高外来蔬菜种植散户安全用药水平。</div> <div>  制图/林苑湄</div> <div><b>  专家答疑</b></div> <div><b>  蔬菜入穗会再抽检</b></div> <div><b>  个别市场监管有漏洞</b></div> <div><b>  羊城晚报:目前广州批发市场的检测是否到位?</b></div> <div>  陈日远(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按有关规定,蔬菜进入批发市场是要抽检的,由于菜农太多,批量太散,有很多抽检没有做到位。</div> <div>  其实市民无需太担心,广州蔬菜市场的监管一直都比较好,有个别地方由于监管不够,出现漏洞。另外,有些菜农是外来租地生产人员,村集体对他们监管和教育也还不到位。这需要对症下药,不能以偏概全。</div> <div>  蔬菜到广州大的批发市场还会再有抽检关,且抽检还是比较规范的。而一些郊区的镇,虽然政府有配套设施,却可能做不到抽检,这涉及到经费、人员等问题。</div> <div>  羊城晚报:有人说,不管农药是低毒还是高毒,为了根治病虫、确保收成,菜农别无选择。是这样的吗?</div> <div>  陈日远:那倒不是。关键在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成本比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成本高,大概高30%。另外,要加强对散户菜农的技术培训。根据央视报道,菜农都用五六种农药混配,其实根本无需用这么多农药,对症下药的话一两种农药就够了。有些菜农是根据农药售卖方的建议购买农药,对于农药的经销人员,建议实施持证上岗,要懂农药、懂法。</div> <div><b>  放心菜需走三道关</b></div> <div><b>  羊城晚报:如何让市民吃上放心蔬菜?</b></div> <div>  陈日远:这需要把好三道关。政府应该加强当地蔬菜生产地区的农药销售的监控,在蔬菜产区严格管控农药种类;第二要加强对当地散户农民使用农药的教育和监控,不能使用禁用农药,即使用完合规的农药,也要经过一段间隔期,才能进入批发市场;第三,对于整个蔬菜批发市场,应该要落实抽检,并设立相关处罚措施。</div> <div>  长远来说,还是要进行规模化生产,因为散户是很难管理的,但是要把散户规模化,在短时间内还是比较难的。 (甘韵仪许琛 许诺)</div> <div><b>  相关链接</b></div> <div><b>  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b></div> <div>  羊城晚报讯 &ldquo;广东将用&lsquo;四个最严&rsquo;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dquo;7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召开&ldquo;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rdquo;专题协商会。就央视刚曝光的蔬菜种植散户违规使用剧毒农药的问题,农业厅的与会领导也表示,广东将实行严苛的农资管理制度。</div> <div>  广东刚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工作的意见》,里面对剧毒农药的经营和使用作出了严苛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资,不得销售本省无适用作物的农药,不得在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主产区(乡镇)销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在网上销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div> <div>  此外,广东还将实行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成人实名购买,禁止网络销售和购买高毒农药行为。还将推广应用环保适用农业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及使用频次,确保2020年实现全省用量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 (薛江华赖南辉)</div> 不分页 ★★★★★ 农药,蔬菜,散户,菜农,种植 <div> <b> 蔬菜&ldquo;有毒&rdquo;</b></div> <div>  近日,央视记者到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白江村的散户蔬菜种植区,遇见了一名正在给蔬菜打药的菜农,并目睹了这名菜农配制农药的全过程。只见菜农把几种农药倒入塑料桶里进行混合。其中一瓶农药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包装上印着&ldquo;毒死蜱&rdquo;的字样。</div> <div>  据了解,毒死蜱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使用。</div> <div>  随后,央视记者对附近散户蔬菜种植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更多被废弃的农药包装物,其中有不少包装物上面印着&ldquo;呋喃丹&rdquo;、&ldquo;克百威&rdquo;、&ldquo;甲拌磷&rdquo;字样。而这些都属于高毒农药,早在2002年,国家农业部就明确规定其不得使用在蔬菜上。</div> <div>  在抽检环节,央视记者在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七星农产品交易市场连夜蹲守,发现除了两名工作人员忙着向菜农和商贩收取市场管理费之外,并没有看到任何检测人员对销售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抽查把关。市场里的一名保安透露,他们这里一般很少抽检。天亮后,该市场管理处专门设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也空无一人,不但一些检测试剂尚未使用,更没有见到抽检的蔬菜样品和相关的检测数据。</div> <div><b>  政府回应</b></div> <div><b>  有外来菜农违规用药</b></div> <div>  羊城晚报讯记者刘勇、甘韵仪、许诺报道:广州市增城、从化两区散户菜农涉嫌使用违禁农药,媒体曝光后,广东省、广州市农业部门7日派出6个督导检查组开展督导检查。</div> <div><b>  抽检蔬菜样本合格</b></div> <div>  7日上午,广东省农业厅派出由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领导带队的两个执法监督组,会同广州市农业局到增城、从化两区开展执法督查。据了解,目前增城、从化两区没有发生因食用蔬菜中毒事件。</div> <div>  7日,广州市农业局工作组会同增城区农业局赴报道所指增城区白江村开展调查。经初步调查,白江村位于增城区石滩镇,村里部分菜田出租给广西等地的来穗种植户。村田头设置有标示牌告知农药安全使用常识,村里的农药店经营比较规范,没有发现违法违规情况;在一名自称来自广西的种植户工作棚中发现自带违规农药2包,执法人员已对其来源进行调查;田间检查发现有随意丢弃农药袋(瓶)的现象。执法人员抽取部分蔬菜样品带回检测,经检测农药残留量符合标准。</div> <div><b>  增城将加强散户监管</b></div> <div>  获悉央视报道后,6日下午,增城区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发现确实存在部分散户包括蔬菜外耕户滥用农药、不按要求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的问题,在勤发市场调查发现存在监管力度不够,日常检测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秩序不够完善等问题。</div> <div>  下一步,增城将加强日常巡查,加大对上市前蔬菜残留的抽检力度,尤其是加强散户的检测,并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散小蔬菜种植户的管理和教育,广泛宣传在种植蔬菜上禁用农药名单目录;对全区农药经营店开展一次地毯式的集中排查,加大非法经营农药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加强检测点建设,落实值班制度,推动制度上墙、工作日常化。</div> <div><b>  从化菜农将签责任书</b></div> <div>  新闻报道后,从化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开展全面检查。并将建立完善监管机制,指导各镇街将辖区内蔬菜种植散户的安全监管纳入常态化管理,并对全区内种植散户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加强蔬菜散户、外来种菜户抽样检测的频次和覆盖面,避免不合格蔬菜产品流入市场。</div> <div>  还将加强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全区在年底前举办1-2场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特别是蔬菜质量安全培训,对象涉及蔬菜种植散户、外来种菜户等,并与外来蔬菜种植散户签订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责任书,增强现有蔬菜种植散户的责任意识,提高外来蔬菜种植散户安全用药水平。</div> <div>  制图/林苑湄</div> <div><b>  专家答疑</b></div> <div><b>  蔬菜入穗会再抽检</b></div> <div><b>  个别市场监管有漏洞</b></div> <div><b>  羊城晚报:目前广州批发市场的检测是否到位?</b></div> <div>  陈日远(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按有关规定,蔬菜进入批发市场是要抽检的,由于菜农太多,批量太散,有很多抽检没有做到位。</div> <div>  其实市民无需太担心,广州蔬菜市场的监管一直都比较好,有个别地方由于监管不够,出现漏洞。另外,有些菜农是外来租地生产人员,村集体对他们监管和教育也还不到位。这需要对症下药,不能以偏概全。</div> <div>  蔬菜到广州大的批发市场还会再有抽检关,且抽检还是比较规范的。而一些郊区的镇,虽然政府有配套设施,却可能做不到抽检,这涉及到经费、人员等问题。</div> <div>  羊城晚报:有人说,不管农药是低毒还是高毒,为了根治病虫、确保收成,菜农别无选择。是这样的吗?</div> <div>  陈日远:那倒不是。关键在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成本比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成本高,大概高30%。另外,要加强对散户菜农的技术培训。根据央视报道,菜农都用五六种农药混配,其实根本无需用这么多农药,对症下药的话一两种农药就够了。有些菜农是根据农药售卖方的建议购买农药,对于农药的经销人员,建议实施持证上岗,要懂农药、懂法。</div> <div><b>  放心菜需走三道关</b></div> <div><b>  羊城晚报:如何让市民吃上放心蔬菜?</b></div> <div>  陈日远:这需要把好三道关。政府应该加强当地蔬菜生产地区的农药销售的监控,在蔬菜产区严格管控农药种类;第二要加强对当地散户农民使用农药的教育和监控,不能使用禁用农药,即使用完合规的农药,也要经过一段间隔期,才能进入批发市场;第三,对于整个蔬菜批发市场,应该要落实抽检,并设立相关处罚措施。</div> <div>  长远来说,还是要进行规模化生产,因为散户是很难管理的,但是要把散户规模化,在短时间内还是比较难的。 (甘韵仪许琛 许诺)</div> <div><b>  相关链接</b></div> <div><b>  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b></div> <div>  羊城晚报讯 &ldquo;广东将用&lsquo;四个最严&rsquo;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dquo;7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召开&ldquo;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rdquo;专题协商会。就央视刚曝光的蔬菜种植散户违规使用剧毒农药的问题,农业厅的与会领导也表示,广东将实行严苛的农资管理制度。</div> <div>  广东刚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工作的意见》,里面对剧毒农药的经营和使用作出了严苛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资,不得销售本省无适用作物的农药,不得在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主产区(乡镇)销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在网上销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div> <div>  此外,广东还将实行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成人实名购买,禁止网络销售和购买高毒农药行为。还将推广应用环保适用农业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及使用频次,确保2020年实现全省用量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 (薛江华赖南辉)</div> <div> <b> 蔬菜&ldquo;有毒&rdquo;</b></div> <div>  近日,央视记者到广州增城区石滩镇白江村的散户蔬菜种植区,遇见了一名正在给蔬菜打药的菜农,并目睹了这名菜农配制农药的全过程。只见菜农把几种农药倒入塑料桶里进行混合。其中一瓶农药有一股刺鼻的气味,包装上印着&ldquo;毒死蜱&rdquo;的字样。</div> <div>  据了解,毒死蜱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生产或者使用。</div> <div>  随后,央视记者对附近散户蔬菜种植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了更多被废弃的农药包装物,其中有不少包装物上面印着&ldquo;呋喃丹&rdquo;、&ldquo;克百威&rdquo;、&ldquo;甲拌磷&rdquo;字样。而这些都属于高毒农药,早在2002年,国家农业部就明确规定其不得使用在蔬菜上。</div> <div>  在抽检环节,央视记者在位于广州市从化区的七星农产品交易市场连夜蹲守,发现除了两名工作人员忙着向菜农和商贩收取市场管理费之外,并没有看到任何检测人员对销售的蔬菜进行农药残留抽查把关。市场里的一名保安透露,他们这里一般很少抽检。天亮后,该市场管理处专门设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也空无一人,不但一些检测试剂尚未使用,更没有见到抽检的蔬菜样品和相关的检测数据。</div> <div><b>  政府回应</b></div> <div><b>  有外来菜农违规用药</b></div> <div>  羊城晚报讯记者刘勇、甘韵仪、许诺报道:广州市增城、从化两区散户菜农涉嫌使用违禁农药,媒体曝光后,广东省、广州市农业部门7日派出6个督导检查组开展督导检查。</div> <div><b>  抽检蔬菜样本合格</b></div> <div>  7日上午,广东省农业厅派出由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领导带队的两个执法监督组,会同广州市农业局到增城、从化两区开展执法督查。据了解,目前增城、从化两区没有发生因食用蔬菜中毒事件。</div> <div>  7日,广州市农业局工作组会同增城区农业局赴报道所指增城区白江村开展调查。经初步调查,白江村位于增城区石滩镇,村里部分菜田出租给广西等地的来穗种植户。村田头设置有标示牌告知农药安全使用常识,村里的农药店经营比较规范,没有发现违法违规情况;在一名自称来自广西的种植户工作棚中发现自带违规农药2包,执法人员已对其来源进行调查;田间检查发现有随意丢弃农药袋(瓶)的现象。执法人员抽取部分蔬菜样品带回检测,经检测农药残留量符合标准。</div> <div><b>  增城将加强散户监管</b></div> <div>  获悉央视报道后,6日下午,增城区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发现确实存在部分散户包括蔬菜外耕户滥用农药、不按要求使用农药种植蔬菜的问题,在勤发市场调查发现存在监管力度不够,日常检测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秩序不够完善等问题。</div> <div>  下一步,增城将加强日常巡查,加大对上市前蔬菜残留的抽检力度,尤其是加强散户的检测,并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散小蔬菜种植户的管理和教育,广泛宣传在种植蔬菜上禁用农药名单目录;对全区农药经营店开展一次地毯式的集中排查,加大非法经营农药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加强检测点建设,落实值班制度,推动制度上墙、工作日常化。</div> <div><b>  从化菜农将签责任书</b></div> <div>  新闻报道后,从化区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开展全面检查。并将建立完善监管机制,指导各镇街将辖区内蔬菜种植散户的安全监管纳入常态化管理,并对全区内种植散户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加强蔬菜散户、外来种菜户抽样检测的频次和覆盖面,避免不合格蔬菜产品流入市场。</div> <div>  还将加强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全区在年底前举办1-2场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特别是蔬菜质量安全培训,对象涉及蔬菜种植散户、外来种菜户等,并与外来蔬菜种植散户签订蔬菜生产质量安全责任书,增强现有蔬菜种植散户的责任意识,提高外来蔬菜种植散户安全用药水平。</div> <div>  制图/林苑湄</div> <div><b>  专家答疑</b></div> <div><b>  蔬菜入穗会再抽检</b></div> <div><b>  个别市场监管有漏洞</b></div> <div><b>  羊城晚报:目前广州批发市场的检测是否到位?</b></div> <div>  陈日远(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按有关规定,蔬菜进入批发市场是要抽检的,由于菜农太多,批量太散,有很多抽检没有做到位。</div> <div>  其实市民无需太担心,广州蔬菜市场的监管一直都比较好,有个别地方由于监管不够,出现漏洞。另外,有些菜农是外来租地生产人员,村集体对他们监管和教育也还不到位。这需要对症下药,不能以偏概全。</div> <div>  蔬菜到广州大的批发市场还会再有抽检关,且抽检还是比较规范的。而一些郊区的镇,虽然政府有配套设施,却可能做不到抽检,这涉及到经费、人员等问题。</div> <div>  羊城晚报:有人说,不管农药是低毒还是高毒,为了根治病虫、确保收成,菜农别无选择。是这样的吗?</div> <div>  陈日远:那倒不是。关键在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成本比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成本高,大概高30%。另外,要加强对散户菜农的技术培训。根据央视报道,菜农都用五六种农药混配,其实根本无需用这么多农药,对症下药的话一两种农药就够了。有些菜农是根据农药售卖方的建议购买农药,对于农药的经销人员,建议实施持证上岗,要懂农药、懂法。</div> <div><b>  放心菜需走三道关</b></div> <div><b>  羊城晚报:如何让市民吃上放心蔬菜?</b></div> <div>  陈日远:这需要把好三道关。政府应该加强当地蔬菜生产地区的农药销售的监控,在蔬菜产区严格管控农药种类;第二要加强对当地散户农民使用农药的教育和监控,不能使用禁用农药,即使用完合规的农药,也要经过一段间隔期,才能进入批发市场;第三,对于整个蔬菜批发市场,应该要落实抽检,并设立相关处罚措施。</div> <div>  长远来说,还是要进行规模化生产,因为散户是很难管理的,但是要把散户规模化,在短时间内还是比较难的。 (甘韵仪许琛 许诺)</div> <div><b>  相关链接</b></div> <div><b>  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b></div> <div>  羊城晚报讯 &ldquo;广东将用&lsquo;四个最严&rsquo;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rdquo;7日上午,广东省政协召开&ldquo;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rdquo;专题协商会。就央视刚曝光的蔬菜种植散户违规使用剧毒农药的问题,农业厅的与会领导也表示,广东将实行严苛的农资管理制度。</div> <div>  广东刚颁布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资监管工作的意见》,里面对剧毒农药的经营和使用作出了严苛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国家明令禁止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农资,不得销售本省无适用作物的农药,不得在蔬菜、水果、茶叶和中草药材主产区(乡镇)销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在网上销售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div> <div>  此外,广东还将实行高毒限用农药定点经营,专柜销售,成人实名购买,禁止网络销售和购买高毒农药行为。还将推广应用环保适用农业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及使用频次,确保2020年实现全省用量零增长,力争有所下降。 (薛江华赖南辉)</div> 时光之痕
38490564011384905PE_U_Article央视辟谣WiFi辐射危害:孕妇穿辐射装多此一举康之易50612602015-06-23T09:44: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48:10+08:00 2024-08-07T21:53:12.537+08:00 康之易 2024-08-30T20:42:10.143+08:00 字形 false 4974314748418095127 384905 央视|视辟|辟谣|谣W|Wi|iF|Fi|i辐|辐射|射危|危害|害:|:孕|孕妇|妇穿|穿辐|辐射|射装|装多|多此|此一|一举 央视 现在,好多人到了陌生的地方,要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有WiFi吗?这里说得是WiFi,其实是一种高频无线电信号,它能实现无线连接,通过它,大家用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上网就更加方便了。不过,也有人担心:WiFi信号这么强,几层墙壁都能穿过去,那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div>  现在,好多人到了陌生的地方,要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有WiFi吗?这里说得是WiFi,其实是一种高频无线电信号,它能实现无线连接,通过它,大家用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上网就更加方便了。不过,也有人担心:WiFi信号这么强,几层墙壁都能穿过去,那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div><div>  英国《镜报》曾经报道了一条有意思的消息,一名72岁的英国老奶奶斯蒂芬妮·罗素因为觉得WiFi信号,也就是无线网络信号,威胁她的健康,于是花了大约4万元人民币,把房子外部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防辐射涂料。无独有偶,在中国福州晋安区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儿:“天哪,现在住的那栋楼有家人,貌似他家媳妇怀孕了,然后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非要进来看我有没有用无线路由器……”</div><div>  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上万次,就连多家国内知名媒体也纷纷转发,不少孕妇也对WiFi信号辐射忧心忡忡。</div><div>  事实上,有关WiFi有害健康的消息远不止于此。之前,有条“WiFi杀精于无形,精子DNA受损严重”的微博更是在网上疯传。传闻称,阿根廷研究人员将29名男子的精液放在距离连接WiFi的笔记本电脑旁,发现4小时后25%的精子停止活动;若将精液放在离电脑较远的地方,则只有14%的精子停止活动;若放在关闭WiFi连接的电脑旁,则不会产生影响。</div><div>  WiFi无线上网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民用级为2.4GHz,和手机使用的射频电磁波波段比较接近,属于非电离性辐射。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到底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呢?要想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它的强度到底有多大。在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摩尔实验室,工程师们在密闭的实验室里测量了WiFi信号的强度。</div><div>  摩尔实验室射频实验室主管彭华睿告诉记者,在WiFi路由器最大发射状态下检测结果是14.32dbm,而通常手机是在33dbm左右,连它的一半都不到。</div><div>  离开封闭的实验室,再看看开放的环境里情况又会怎样?实验人员以一个普通的办公室为例做了测量。这里混杂着各种微波,手机、电脑、电视机、电灯甚至电线都会产生大小不一的辐射。彭华睿告诉记者:“这种由手机信号、WiFi信号乃至蓝牙信号的复合强度,9.298毫瓦每平方米。”</div><div>  那么WiFi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中国研究辐射的权威研究机构,记者带着检测数据进一步寻求答案。秀丽线虫对环境变化非常灵敏,是一种理想的模型生物。将WiFi放置在距离秀丽线虫非常近的地方,对它持续辐射30分钟。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成岗介绍,它如果发生异常:“一个是轨迹发生改变,再一个它的运动速度会发生改变,如果说更为严重的辐射,它可能会出现运动停止,甚至出现其他的异常情况。”</div><div>  张成岗说:“当WiFi打开之后,可以看到瞬间可以到200伏每米,但是这个时间非常非常短,马上就进入一个稳定期,平均值是31.9伏每米。这些线虫的行动非常自如非常正常的,不会因为有了WiFi信号,它的行为就出现一些异常情况。”</div><div>  据专家介绍,由于WiFi辐射属于电磁辐射,所以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WiFi辐射强度,需要参照国际上对于电磁辐射剂量的安全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两大主流标准,一个是ICNIRP标准,它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另一个标准是美国的IEEE标准。而中国所采用的标准比上述两种更为严格。比如,在900MHZ频段上,中国规定的公众照射上限为40微瓦每平方厘米,而欧盟标准为450,美国为600;在1800MHZ的频段上,中国规定的公众照射上限为40,欧盟为900,美国为1000。而记者在摩尔实验室里取得的WiFi辐射最大值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属于安全范围。</div><div>  上面的实验表明WiFi对普通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那么对孕妇是否有害呢?张成岗表示:“不光是我们的研究,整个国际的学术研究都没有数据来支持这一点。”</div><div>  对于阿根廷科学家有关WiFi杀精的实验,张成岗表示:“等于做了一个非常不科学的设计,是让精子细胞远远脱离体内的正常环境所导致的问题。”</div><div>  此外,现在很多孕妇都会穿防辐射服,真的会有保护作用吗?专家表示,电磁波不是直线传播而是通过电磁场产生作用,无处不在,因此穿防辐射服意义不大。</div><div>  只要规范使用,WiFi就没有危害。其实,类似的担心我们过去也遇到过,比如也有人担心:微波炉会不会有辐射伤害?手机会不会有辐射伤害?但是经过科学的解释和长期的实践,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这样的问题还会出现。重要的是,分析科学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既要严谨更要积极,否则不仅不能进步,甚至无法生活。</div> 不分页 央视,视辟,辟谣,谣W,Wi,iF,Fi,i辐,辐射,射危,危害,害,孕,孕妇,妇穿,穿辐,辐射,射装,装多,多此,此一,一举 <div>  现在,好多人到了陌生的地方,要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有WiFi吗?这里说得是WiFi,其实是一种高频无线电信号,它能实现无线连接,通过它,大家用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上网就更加方便了。不过,也有人担心:WiFi信号这么强,几层墙壁都能穿过去,那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div><div>  英国《镜报》曾经报道了一条有意思的消息,一名72岁的英国老奶奶斯蒂芬妮·罗素因为觉得WiFi信号,也就是无线网络信号,威胁她的健康,于是花了大约4万元人民币,把房子外部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防辐射涂料。无独有偶,在中国福州晋安区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儿:“天哪,现在住的那栋楼有家人,貌似他家媳妇怀孕了,然后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非要进来看我有没有用无线路由器……”</div><div>  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上万次,就连多家国内知名媒体也纷纷转发,不少孕妇也对WiFi信号辐射忧心忡忡。</div><div>  事实上,有关WiFi有害健康的消息远不止于此。之前,有条“WiFi杀精于无形,精子DNA受损严重”的微博更是在网上疯传。传闻称,阿根廷研究人员将29名男子的精液放在距离连接WiFi的笔记本电脑旁,发现4小时后25%的精子停止活动;若将精液放在离电脑较远的地方,则只有14%的精子停止活动;若放在关闭WiFi连接的电脑旁,则不会产生影响。</div><div>  WiFi无线上网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民用级为2.4GHz,和手机使用的射频电磁波波段比较接近,属于非电离性辐射。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到底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呢?要想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它的强度到底有多大。在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摩尔实验室,工程师们在密闭的实验室里测量了WiFi信号的强度。</div><div>  摩尔实验室射频实验室主管彭华睿告诉记者,在WiFi路由器最大发射状态下检测结果是14.32dbm,而通常手机是在33dbm左右,连它的一半都不到。</div><div>  离开封闭的实验室,再看看开放的环境里情况又会怎样?实验人员以一个普通的办公室为例做了测量。这里混杂着各种微波,手机、电脑、电视机、电灯甚至电线都会产生大小不一的辐射。彭华睿告诉记者:“这种由手机信号、WiFi信号乃至蓝牙信号的复合强度,9.298毫瓦每平方米。”</div><div>  那么WiFi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中国研究辐射的权威研究机构,记者带着检测数据进一步寻求答案。秀丽线虫对环境变化非常灵敏,是一种理想的模型生物。将WiFi放置在距离秀丽线虫非常近的地方,对它持续辐射30分钟。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成岗介绍,它如果发生异常:“一个是轨迹发生改变,再一个它的运动速度会发生改变,如果说更为严重的辐射,它可能会出现运动停止,甚至出现其他的异常情况。”</div><div>  张成岗说:“当WiFi打开之后,可以看到瞬间可以到200伏每米,但是这个时间非常非常短,马上就进入一个稳定期,平均值是31.9伏每米。这些线虫的行动非常自如非常正常的,不会因为有了WiFi信号,它的行为就出现一些异常情况。”</div><div>  据专家介绍,由于WiFi辐射属于电磁辐射,所以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WiFi辐射强度,需要参照国际上对于电磁辐射剂量的安全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两大主流标准,一个是ICNIRP标准,它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另一个标准是美国的IEEE标准。而中国所采用的标准比上述两种更为严格。比如,在900MHZ频段上,中国规定的公众照射上限为40微瓦每平方厘米,而欧盟标准为450,美国为600;在1800MHZ的频段上,中国规定的公众照射上限为40,欧盟为900,美国为1000。而记者在摩尔实验室里取得的WiFi辐射最大值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属于安全范围。</div><div>  上面的实验表明WiFi对普通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那么对孕妇是否有害呢?张成岗表示:“不光是我们的研究,整个国际的学术研究都没有数据来支持这一点。”</div><div>  对于阿根廷科学家有关WiFi杀精的实验,张成岗表示:“等于做了一个非常不科学的设计,是让精子细胞远远脱离体内的正常环境所导致的问题。”</div><div>  此外,现在很多孕妇都会穿防辐射服,真的会有保护作用吗?专家表示,电磁波不是直线传播而是通过电磁场产生作用,无处不在,因此穿防辐射服意义不大。</div><div>  只要规范使用,WiFi就没有危害。其实,类似的担心我们过去也遇到过,比如也有人担心:微波炉会不会有辐射伤害?手机会不会有辐射伤害?但是经过科学的解释和长期的实践,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这样的问题还会出现。重要的是,分析科学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既要严谨更要积极,否则不仅不能进步,甚至无法生活。</div> <div>  现在,好多人到了陌生的地方,要问的第一件事就是:有WiFi吗?这里说得是WiFi,其实是一种高频无线电信号,它能实现无线连接,通过它,大家用手机之类的移动设备上网就更加方便了。不过,也有人担心:WiFi信号这么强,几层墙壁都能穿过去,那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div><div>  英国《镜报》曾经报道了一条有意思的消息,一名72岁的英国老奶奶斯蒂芬妮·罗素因为觉得WiFi信号,也就是无线网络信号,威胁她的健康,于是花了大约4万元人民币,把房子外部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防辐射涂料。无独有偶,在中国福州晋安区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儿:“天哪,现在住的那栋楼有家人,貌似他家媳妇怀孕了,然后说WiFi有辐射,影响他家媳妇的健康,逐家逐户敲门叫我们不要用……今天已经敲了4次门了,非要进来看我有没有用无线路由器……”</div><div>  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上万次,就连多家国内知名媒体也纷纷转发,不少孕妇也对WiFi信号辐射忧心忡忡。</div><div>  事实上,有关WiFi有害健康的消息远不止于此。之前,有条“WiFi杀精于无形,精子DNA受损严重”的微博更是在网上疯传。传闻称,阿根廷研究人员将29名男子的精液放在距离连接WiFi的笔记本电脑旁,发现4小时后25%的精子停止活动;若将精液放在离电脑较远的地方,则只有14%的精子停止活动;若放在关闭WiFi连接的电脑旁,则不会产生影响。</div><div>  WiFi无线上网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民用级为2.4GHz,和手机使用的射频电磁波波段比较接近,属于非电离性辐射。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到底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呢?要想了解这一点,首先必须了解它的强度到底有多大。在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摩尔实验室,工程师们在密闭的实验室里测量了WiFi信号的强度。</div><div>  摩尔实验室射频实验室主管彭华睿告诉记者,在WiFi路由器最大发射状态下检测结果是14.32dbm,而通常手机是在33dbm左右,连它的一半都不到。</div><div>  离开封闭的实验室,再看看开放的环境里情况又会怎样?实验人员以一个普通的办公室为例做了测量。这里混杂着各种微波,手机、电脑、电视机、电灯甚至电线都会产生大小不一的辐射。彭华睿告诉记者:“这种由手机信号、WiFi信号乃至蓝牙信号的复合强度,9.298毫瓦每平方米。”</div><div>  那么WiFi是否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中国研究辐射的权威研究机构,记者带着检测数据进一步寻求答案。秀丽线虫对环境变化非常灵敏,是一种理想的模型生物。将WiFi放置在距离秀丽线虫非常近的地方,对它持续辐射30分钟。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成岗介绍,它如果发生异常:“一个是轨迹发生改变,再一个它的运动速度会发生改变,如果说更为严重的辐射,它可能会出现运动停止,甚至出现其他的异常情况。”</div><div>  张成岗说:“当WiFi打开之后,可以看到瞬间可以到200伏每米,但是这个时间非常非常短,马上就进入一个稳定期,平均值是31.9伏每米。这些线虫的行动非常自如非常正常的,不会因为有了WiFi信号,它的行为就出现一些异常情况。”</div><div>  据专家介绍,由于WiFi辐射属于电磁辐射,所以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WiFi辐射强度,需要参照国际上对于电磁辐射剂量的安全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两大主流标准,一个是ICNIRP标准,它是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发布的标准;另一个标准是美国的IEEE标准。而中国所采用的标准比上述两种更为严格。比如,在900MHZ频段上,中国规定的公众照射上限为40微瓦每平方厘米,而欧盟标准为450,美国为600;在1800MHZ的频段上,中国规定的公众照射上限为40,欧盟为900,美国为1000。而记者在摩尔实验室里取得的WiFi辐射最大值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属于安全范围。</div><div>  上面的实验表明WiFi对普通人体健康不会产生危害,那么对孕妇是否有害呢?张成岗表示:“不光是我们的研究,整个国际的学术研究都没有数据来支持这一点。”</div><div>  对于阿根廷科学家有关WiFi杀精的实验,张成岗表示:“等于做了一个非常不科学的设计,是让精子细胞远远脱离体内的正常环境所导致的问题。”</div><div>  此外,现在很多孕妇都会穿防辐射服,真的会有保护作用吗?专家表示,电磁波不是直线传播而是通过电磁场产生作用,无处不在,因此穿防辐射服意义不大。</div><div>  只要规范使用,WiFi就没有危害。其实,类似的担心我们过去也遇到过,比如也有人担心:微波炉会不会有辐射伤害?手机会不会有辐射伤害?但是经过科学的解释和长期的实践,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只要人类社会还在发展,这样的问题还会出现。重要的是,分析科学问题要用科学的态度,既要严谨更要积极,否则不仅不能进步,甚至无法生活。</div> 碧海蓝天
38351364271383513PE_U_Article央视曝光疑似病猪流入金锣集团德州工厂停产康之易50811102015-03-20T08:23: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08:52+08:00 2024-08-07T21:53:53.86+08:00 康之易 2024-09-04T23:08:24.317+08:00 字形 false 5950652529376678549 383513 央视|视曝|曝光|光疑|疑似|似病|病猪|猪流|流入|入金|金锣|锣集|集团|团德|德州|州工|工厂|厂停|停产 解放日报 18日的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河北、山东两省的生猪从收购到销售检验检疫存在问题,且有疑似病猪流入金锣集团德州工厂。昨日,金锣集团宣布其德州工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3/20/082247yf5uxlx48xao45u5.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德州金锣工厂送运生猪的车队里有疑似病猪</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本报综合 18日的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河北、山东两省的生猪从收购到销售检验检疫存在问题,且有疑似病猪流入金锣集团德州工厂。昨日,金锣集团宣布其德州工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河北省深州市南史村,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的记者暗访发现,猪贩子直接将患有口蹄病的生猪运送到屠宰场或者猪肉制品公司,这其中本是应该有检疫人员把控的,但是却无人监管。运送到屠宰场的生猪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手续和检验,便被直接放入猪圈等待宰杀。记者随后发现猪圈的生猪都没有打耳标。耳标是作为检疫通过的认证标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山东,记者调查发现,往德州金锣工厂送运生猪的车队里有疑似病猪。在暗访中,记者发现猪贩子手中有大量的检疫合格证和耳标。此外,猪贩子们出示的检疫票完全正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但这些生猪连耳标都没有。对此,猪贩子表示:“一给给那么一叠子(检疫证明),随便印。我们自己打。”</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金锣集团昨日对此做出回应,称已经关注到德州金锣工厂生猪检疫的新闻,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和履行食品安全的责任,决定德州分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河北省衡水市官方昨日回应称,目前已对新闻涉及的深州市晨光公司进行停产整顿,对曝光问题涉及的运输户、养殖户和检验检疫人员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对故城县开具的检验检疫证明追根溯源,正在进行调查。</div> 不分页 央视,视曝,曝光,光疑,疑似,似病,病猪,猪流,流入,入金,金锣,锣集,集团,团德,德州,州工,工厂,厂停,停产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3/20/082247yf5uxlx48xao45u5.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德州金锣工厂送运生猪的车队里有疑似病猪</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本报综合 18日的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河北、山东两省的生猪从收购到销售检验检疫存在问题,且有疑似病猪流入金锣集团德州工厂。昨日,金锣集团宣布其德州工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河北省深州市南史村,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的记者暗访发现,猪贩子直接将患有口蹄病的生猪运送到屠宰场或者猪肉制品公司,这其中本是应该有检疫人员把控的,但是却无人监管。运送到屠宰场的生猪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手续和检验,便被直接放入猪圈等待宰杀。记者随后发现猪圈的生猪都没有打耳标。耳标是作为检疫通过的认证标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山东,记者调查发现,往德州金锣工厂送运生猪的车队里有疑似病猪。在暗访中,记者发现猪贩子手中有大量的检疫合格证和耳标。此外,猪贩子们出示的检疫票完全正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但这些生猪连耳标都没有。对此,猪贩子表示:“一给给那么一叠子(检疫证明),随便印。我们自己打。”</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金锣集团昨日对此做出回应,称已经关注到德州金锣工厂生猪检疫的新闻,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和履行食品安全的责任,决定德州分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河北省衡水市官方昨日回应称,目前已对新闻涉及的深州市晨光公司进行停产整顿,对曝光问题涉及的运输户、养殖户和检验检疫人员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对故城县开具的检验检疫证明追根溯源,正在进行调查。</div>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3/20/082247yf5uxlx48xao45u5.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德州金锣工厂送运生猪的车队里有疑似病猪</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本报综合 18日的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河北、山东两省的生猪从收购到销售检验检疫存在问题,且有疑似病猪流入金锣集团德州工厂。昨日,金锣集团宣布其德州工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河北省深州市南史村,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的记者暗访发现,猪贩子直接将患有口蹄病的生猪运送到屠宰场或者猪肉制品公司,这其中本是应该有检疫人员把控的,但是却无人监管。运送到屠宰场的生猪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手续和检验,便被直接放入猪圈等待宰杀。记者随后发现猪圈的生猪都没有打耳标。耳标是作为检疫通过的认证标准</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山东,记者调查发现,往德州金锣工厂送运生猪的车队里有疑似病猪。在暗访中,记者发现猪贩子手中有大量的检疫合格证和耳标。此外,猪贩子们出示的检疫票完全正规,公章、签名一应俱全,但这些生猪连耳标都没有。对此,猪贩子表示:“一给给那么一叠子(检疫证明),随便印。我们自己打。”</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金锣集团昨日对此做出回应,称已经关注到德州金锣工厂生猪检疫的新闻,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和履行食品安全的责任,决定德州分厂立即停产,封存所有在产和库存产品,并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调查。</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河北省衡水市官方昨日回应称,目前已对新闻涉及的深州市晨光公司进行停产整顿,对曝光问题涉及的运输户、养殖户和检验检疫人员依法依规进行调查。对故城县开具的检验检疫证明追根溯源,正在进行调查。</div> 康巍
38338164011383381PE_U_Article央视曝忽悠老人四招 72岁大妈40万买保健品康之易50611102015-03-16T09:10: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9:05:17+08:00 2024-08-07T21:53:53.86+08:00 康之易 2024-09-05T23:44:02.263+08:00 字形 false 16482405380530789419 383381 央视|视曝|曝忽|忽悠|悠老|老人|人四|四招|招7|72|2岁|岁大|大妈|妈4|40|0万|万买|买保|保健|健品 中国新闻网 据央视3&#8226;15晚会报道,老年人成为最易被骗人群。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偏爱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但记者仔细看了看这些所谓的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王大妈怎么都不相信,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留下的除了一身的病痛,沉重的外债…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3/16/091000lcegkep1utetzhct.png"></p></div><div>&nbsp; &nbsp; 中新网3月15日电 据央视3&#8226;15晚会报道,老年人成为最易被骗人群。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偏爱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但记者仔细看了看这些所谓的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王大妈怎么都不相信,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留下的除了一身的病痛,沉重的外债…</div><div>&nbsp; &nbsp; 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视能在休克时救命、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王大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购置了保健产品。</div><div>&nbsp; &nbsp; 王大妈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保健产品?答案是健康讲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没有医疗器械批准文号。这些保健品一次一次让王大妈空欢喜。</div><div>&nbsp; &nbsp; 王大妈在健康产品上投资40多万元,还从亲戚那里借了几十万。但这些让她只留下了一身病痛和沉重的外债。在采访时,记者说,您别再相信了,这是都是骗人的,而王大妈却深陷其中。</div><div>&nbsp; &nbsp; 骗子哪些骗术?洗脑式营销,亲情式营销,体验式营销,免费体检式营销……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行动起来,让老人远离骗局,让骗子没有市场!</div><div>&nbsp; &nbsp; 不法商家忽悠老人四大招: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 兴。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中新网健康频道)</div> 不分页 央视,视曝,曝忽,忽悠,悠老,老人,人四,四招,招7,72,2岁,岁大,大妈,妈4,40,0万,万买,买保,保健,健品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3/16/091000lcegkep1utetzhct.png"></p></div><div>&nbsp; &nbsp; 中新网3月15日电 据央视3&#8226;15晚会报道,老年人成为最易被骗人群。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偏爱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但记者仔细看了看这些所谓的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王大妈怎么都不相信,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留下的除了一身的病痛,沉重的外债…</div><div>&nbsp; &nbsp; 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视能在休克时救命、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王大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购置了保健产品。</div><div>&nbsp; &nbsp; 王大妈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保健产品?答案是健康讲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没有医疗器械批准文号。这些保健品一次一次让王大妈空欢喜。</div><div>&nbsp; &nbsp; 王大妈在健康产品上投资40多万元,还从亲戚那里借了几十万。但这些让她只留下了一身病痛和沉重的外债。在采访时,记者说,您别再相信了,这是都是骗人的,而王大妈却深陷其中。</div><div>&nbsp; &nbsp; 骗子哪些骗术?洗脑式营销,亲情式营销,体验式营销,免费体检式营销……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行动起来,让老人远离骗局,让骗子没有市场!</div><div>&nbsp; &nbsp; 不法商家忽悠老人四大招: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 兴。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中新网健康频道)</div>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503/16/091000lcegkep1utetzhct.png"></p></div><div>&nbsp; &nbsp; 中新网3月15日电 据央视3&#8226;15晚会报道,老年人成为最易被骗人群。72岁的王大妈,平时省吃俭用,为了健康,偏爱购买各种保健品,多达30多个品种,投资近40万元。但记者仔细看了看这些所谓的药,大都没有任何批准文号,来路不明。王大妈怎么都不相信,保健品并没有给她带来健康,留下的除了一身的病痛,沉重的外债…</div><div>&nbsp; &nbsp; 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视能在休克时救命、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王大妈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部购置了保健产品。</div><div>&nbsp; &nbsp; 王大妈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保健产品?答案是健康讲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没有医疗器械批准文号。这些保健品一次一次让王大妈空欢喜。</div><div>&nbsp; &nbsp; 王大妈在健康产品上投资40多万元,还从亲戚那里借了几十万。但这些让她只留下了一身病痛和沉重的外债。在采访时,记者说,您别再相信了,这是都是骗人的,而王大妈却深陷其中。</div><div>&nbsp; &nbsp; 骗子哪些骗术?洗脑式营销,亲情式营销,体验式营销,免费体检式营销……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行动起来,让老人远离骗局,让骗子没有市场!</div><div>&nbsp; &nbsp; 不法商家忽悠老人四大招:第一招,洗脑营销。打着免费健康讲座的旗号,虚构夸大他们的病情。第二招,亲情营销。一见面就喊爷爷奶奶,哄着老人高 兴。第三招,体验营销。拉着老人体验各种医疗器械。第四招,免费体检。打着免费体检的幌子,在体检报告上做手脚,吓唬老人掏钱治病。(中新网健康频道)</div> 环人
38181664011381816PE_U_Article医院“名医”伪造央视采访视频 已暂停营业康之易50811202014-12-09T16:58: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8:20:12+08:00 2024-08-07T21:54:23.11+08:00 康之易 2024-09-09T02:12:47.877+08:00 字形 false 9991675877434863553 381816 医院|院“|“名|名医|医”|”伪|伪造|造央|央视|视采|采访|访视|视频|频已|已暂|暂停|停营|营业 郑羽佳 钱卫华 京华时报 近日,北京永安中医院“崔海岩教授”杜撰自己是精神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称曾被央视采访,打着名医旗号行医的事件被曝光。据调查,崔海岩为大专学历,央视采访视频系伪造。目前,崔海岩正在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暂停接诊。 <div>&nbsp; &nbsp; 近日,北京永安中医院“崔海岩教授”杜撰自己是精神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称曾被央视采访,打着名医旗号行医的事件被曝光。据调查,崔海岩为大专学历,央视采访视频系伪造。目前,崔海岩正在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暂停接诊。&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京华时报记者郑羽佳钱卫华</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杜撰自己为带头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网络上搜索抑郁症,会出现很多诊疗机构和医生,其中一位崔海岩的介绍很醒目,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精神学科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其就职的永安中医院的网站上,还列出多次接受央视采访的画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通过职业医师系统查询,崔海岩并不是教授,她毕业于天津职工医学院内科大专班,原来在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保健站工作,专业为内科兼外科,职业级别为执业医师。直到2009年受聘民营医院治疗精神疾病,而崔海岩也不在享受国家津贴名单之列。</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根据《医师法》规定,从事精神诊疗的医生只能是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师,内科医生或是中医科医生跨专业行医诊疗都是违法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采访系伪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永安中医院所谓的央视采访视频被放在医院网站上,是2012年11月播出的《报告质量》节目,内容为失眠之苦,视频时却有崔海岩被采访画面,另外还有该院另外两位专家接受采访。</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调出原视频《报告质量》查证发现,在央视正式播出的节目中并没有采访崔海岩以及另外两位专家。经过比对发现,网络视频是将播出的专家采访让永安中医院的所谓专家重说一遍,并伪造台标、字幕条和标版形式合成之后上传网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而在该院的网站上写到该医院为非盈利性的医疗医院。记者登录卫生计生委网站查询,该医院为盈利性的民营医院。在卫生部门批准的诊疗科目里,这家医院也并没有精神科。</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医院暂停营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昨天下午,永安中医院大厅内冷冷清清,没有患者就医的情景,只有医护人员留在岗位。在门口挂号台,医护人员称,由于从前天开始网络系统故障,目前无法挂号就医,提前预约挂号者也无法就医,并建议到其他医院就诊。</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面对记者多次询问,该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崔海岩不在医院,她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目前,医院积极配合做检查,检查下来之后有问题再自查。该负责人称,从前天下午开始,医院在配合检查期间被要求暂停营业,何时正常接诊并不知情。</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对此,东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证实此事并表示,该监督所的医疗科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情况需要走相关程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针对永安中医院并不新鲜的“移花接木”手法,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永安中医院的行为不仅是虚假宣传,更多是涉嫌欺诈的行为。</div><div><br></div><div>原标题:永安中医院“名医”伪造央视采访视频 已暂停营业&nbsp;</div> 不分页 医院,院,名,名医,医,伪,伪造,造央,央视,视采,采访,访视,视频,频已,已暂,暂停,停营,营业 <div>&nbsp; &nbsp; 近日,北京永安中医院“崔海岩教授”杜撰自己是精神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称曾被央视采访,打着名医旗号行医的事件被曝光。据调查,崔海岩为大专学历,央视采访视频系伪造。目前,崔海岩正在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暂停接诊。&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京华时报记者郑羽佳钱卫华</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杜撰自己为带头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网络上搜索抑郁症,会出现很多诊疗机构和医生,其中一位崔海岩的介绍很醒目,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精神学科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其就职的永安中医院的网站上,还列出多次接受央视采访的画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通过职业医师系统查询,崔海岩并不是教授,她毕业于天津职工医学院内科大专班,原来在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保健站工作,专业为内科兼外科,职业级别为执业医师。直到2009年受聘民营医院治疗精神疾病,而崔海岩也不在享受国家津贴名单之列。</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根据《医师法》规定,从事精神诊疗的医生只能是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师,内科医生或是中医科医生跨专业行医诊疗都是违法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采访系伪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永安中医院所谓的央视采访视频被放在医院网站上,是2012年11月播出的《报告质量》节目,内容为失眠之苦,视频时却有崔海岩被采访画面,另外还有该院另外两位专家接受采访。</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调出原视频《报告质量》查证发现,在央视正式播出的节目中并没有采访崔海岩以及另外两位专家。经过比对发现,网络视频是将播出的专家采访让永安中医院的所谓专家重说一遍,并伪造台标、字幕条和标版形式合成之后上传网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而在该院的网站上写到该医院为非盈利性的医疗医院。记者登录卫生计生委网站查询,该医院为盈利性的民营医院。在卫生部门批准的诊疗科目里,这家医院也并没有精神科。</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医院暂停营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昨天下午,永安中医院大厅内冷冷清清,没有患者就医的情景,只有医护人员留在岗位。在门口挂号台,医护人员称,由于从前天开始网络系统故障,目前无法挂号就医,提前预约挂号者也无法就医,并建议到其他医院就诊。</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面对记者多次询问,该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崔海岩不在医院,她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目前,医院积极配合做检查,检查下来之后有问题再自查。该负责人称,从前天下午开始,医院在配合检查期间被要求暂停营业,何时正常接诊并不知情。</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对此,东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证实此事并表示,该监督所的医疗科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情况需要走相关程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针对永安中医院并不新鲜的“移花接木”手法,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永安中医院的行为不仅是虚假宣传,更多是涉嫌欺诈的行为。</div><div><br></div><div>原标题:永安中医院“名医”伪造央视采访视频 已暂停营业&nbsp;</div> <div>&nbsp; &nbsp; 近日,北京永安中医院“崔海岩教授”杜撰自己是精神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称曾被央视采访,打着名医旗号行医的事件被曝光。据调查,崔海岩为大专学历,央视采访视频系伪造。目前,崔海岩正在接受相关部门检查,医院暂停接诊。&nbsp;</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京华时报记者郑羽佳钱卫华</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杜撰自己为带头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在网络上搜索抑郁症,会出现很多诊疗机构和医生,其中一位崔海岩的介绍很醒目,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精神学科的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其就职的永安中医院的网站上,还列出多次接受央视采访的画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通过职业医师系统查询,崔海岩并不是教授,她毕业于天津职工医学院内科大专班,原来在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保健站工作,专业为内科兼外科,职业级别为执业医师。直到2009年受聘民营医院治疗精神疾病,而崔海岩也不在享受国家津贴名单之列。</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根据《医师法》规定,从事精神诊疗的医生只能是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师,内科医生或是中医科医生跨专业行医诊疗都是违法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采访系伪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永安中医院所谓的央视采访视频被放在医院网站上,是2012年11月播出的《报告质量》节目,内容为失眠之苦,视频时却有崔海岩被采访画面,另外还有该院另外两位专家接受采访。</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调出原视频《报告质量》查证发现,在央视正式播出的节目中并没有采访崔海岩以及另外两位专家。经过比对发现,网络视频是将播出的专家采访让永安中医院的所谓专家重说一遍,并伪造台标、字幕条和标版形式合成之后上传网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而在该院的网站上写到该医院为非盈利性的医疗医院。记者登录卫生计生委网站查询,该医院为盈利性的民营医院。在卫生部门批准的诊疗科目里,这家医院也并没有精神科。</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医院暂停营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昨天下午,永安中医院大厅内冷冷清清,没有患者就医的情景,只有医护人员留在岗位。在门口挂号台,医护人员称,由于从前天开始网络系统故障,目前无法挂号就医,提前预约挂号者也无法就医,并建议到其他医院就诊。</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面对记者多次询问,该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崔海岩不在医院,她正在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目前,医院积极配合做检查,检查下来之后有问题再自查。该负责人称,从前天下午开始,医院在配合检查期间被要求暂停营业,何时正常接诊并不知情。</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对此,东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证实此事并表示,该监督所的医疗科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情况需要走相关程序。</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针对永安中医院并不新鲜的“移花接木”手法,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永安中医院的行为不仅是虚假宣传,更多是涉嫌欺诈的行为。</div><div><br></div><div>原标题:永安中医院“名医”伪造央视采访视频 已暂停营业&nbsp;</div> 魔渡众生 郑羽佳 钱卫华
37971764011379717PE_U_Article央视:江中猴姑饼遭福建龙海十多家企业仿冒康之易50411402014-06-17T12:43: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7:20:53+08:00 2024-08-07T21:55:12.297+08:00 康之易 2024-08-30T03:06:36.303+08:00 字形 false 14240860235791886076 379717 央视|视:|:江|江中|中猴|猴姑|姑饼|饼遭|遭福|福建|建龙|龙海|海十|十多|多家|家企|企业|业仿|仿冒 王城 中国经济网 6月1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节目播出的2014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报道中,央视记者通过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的实际情况,采访了有关专家、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律师揭示了食品行业“仿生营销”,不仅让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让江中猴姑等一些知名品牌是苦不堪言。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6/17/124252jgg6qpg5g6xdt6n9.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央视报道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div><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6/17/124308m3gllmgujzmvg3vj.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央视报道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div><div>&nbsp; &nbsp;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6日讯(记者 王城)6月1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节目播出的2014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报道中,央视记者通过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的实际情况,采访了有关专家、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律师揭示了食品行业“仿生营销”,不仅让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让江中猴姑等一些知名品牌是苦不堪言。</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福建龙海有十多家仿冒企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消费者江西南昌的黄阿姨非常爱吃一种本地产的猴姑饼干,可最近黄阿姨买到的饼干吃起来总感觉不太对。“我还以为这个饼干降价了,我买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味道跟原来不一样了。”黄阿姨接受央视报道时表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黄阿姨买到的饼干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乍一看,外观与家里常买的饼干也十分相似,仔细对比后才发现,生产企业不是一家。据了解,目前市场中与猴姑饼干的包装、产品名称相似的产品不下十几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对此,江中集团市场部总经理徐永前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产品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最关键的是,一旦它们(仿冒品种)出现了质量问题,我们可能,还得为它们背负骂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那么这些山寨饼干是由谁生产的呢?央视记者调查后发现,仅在福建龙海市,生产这种饼干的企业就不下十家,对于山寨行为,这些企业负责人也好不避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暗访了某仿冒江中猴姑饼干某企业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它叫猴姑是不是,我们叫猴头菇。打个擦边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暗访的仿冒乙企业负责人则表示,“这是根据市场需要,我们一般厂家生产的话,都要根据市场需求,什么量大,我们就做什么。”</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某生产企业负责人对于这些仿冒的现象坦言,“之所以生产山寨食品,是因为相对于正规产品,山寨食品价格便宜,利润高,而且生产也能够得到保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暗访中发现,仿冒企业的销量之大令人惊讶。某企业负责人则向央视记者透露:一个月能卖十几万箱。</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当央视记者追问,“那怎么没人查啊。”该负责人表示,“那怎么查?国家有交税,那人家谁都会保护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那么,与正规产品相比,山寨货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便宜呢?一位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了其中的奥妙。“你如果要用真材实料,我们也可以真材实料给你加工,关键是看价位,这种低价位在这里,没有办法用真材实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不仅是没有真材实料,央视记者发现这些仿冒企业的卫生条件也令人担忧。在一家山寨企业的生产车间,央视记者看到,这里光线昏暗,条件简陋,生产食品原料也是随意堆放,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食品,目前已经销往很多省市。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一个月现在就是几千件,主要销到湖南、江西、广东等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有关经营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利益驱使、法律界定难等原因让山寨食品大行其道</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食品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行业,食品当中的山寨产品妨害的不仅是知名品牌的公信力,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更是整个食品行业乃至国家的形象。但纵观当前的食品市场,山寨食品大行其道,涵盖了多个领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山寨食品的生产企业如此的猖狂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近年来,一不留神被山寨食品傍上的品牌不在少数,在人们生活中,山寨食品也是层出不穷,康帅傅方便面、白事可乐、特伦特牛奶,仔细观察这些山寨食品,虽然从包装上看,与正版商品十分相似,让人不容易辨认,但价格却能便宜一半左右,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模仿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对此表示,“所有的都是一个利益驱动,因为一个名牌从最初的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到产品出来以后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前期的资金的投入还是很大的,那么一些仿冒的厂家往往来讲它就避免了这一部分的投入,所以说它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当中,它做的一个成熟的产品,它可以就是说获得更多利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你叫旺仔,我叫名仔,产品名称类似,照样也能注册成功。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商品在商标装潢上模仿一些知名品牌,这也给界定带来了难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认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对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也是构成侵权的,那么对知名商品,这一块规定比较模糊,在界定上和认定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此外,惩罚力度不到位,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检测周期过长等原因,也是造成了山寨食品供销两旺的主要原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指出,往往一个黑窝点打掉以后,犯罪分子往往又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山寨这些食品,或者说山寨其它食品。这样给我们群众维权,特别是我们被仿冒企业维权,给我们打假也都造成一定困难。</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认为,要消除食品行业中的“李逵遇李鬼”现象,消除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不光是知名企业要加强自身维权意识,政府还需要强化监管责任,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加大行政执法联合打假的力度,对产品质量差、消费者口碑不好的企业坚决应予以取缔,这样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被侵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日前,猴姑饼干的生产企业向法院提出诉讼,江西省南昌中级法院裁定,相关生产企业应立即停止制造、许诺销售和销售可能侵犯原告外观设计、专利独占使用权的行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江西省南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三庭庭长赵兴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以表露在图片或照片中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一般以消费者的判断标准和公认的商业习惯,如颜色或整体形象相近、相似来误导消费者,这样就会构成侵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表示,“法院的裁判有力支持保护了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对侵权企业的违法行为作出了法律上应有处罚,对有侵权企业的违法行为,如傍名牌、搭便车这些行为,敲响了警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消费者保护自己不受山寨食品之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想买士力架,拿到的却是给力架,想吃奥利奥,拿到的却是粤利奥,价格比正品低很多的山寨食品如今就像地雷,原以为赶上优惠的消费者品尝以后方知上当。那么,面对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消费者又该如何来辨别,不慎购买以后,又该怎么来维权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指出,山寨产品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外真内假”,即在山寨产品上使用与著名商标产品相同的商标、包装、装潢;二是“打擦边球”,模仿著名商标,使消费者误认是著名商标而购买;三是“抢注商号”,将著名商标名注册为商号,混淆公司名称与品牌名,使消费者误以为著名品牌的产品就是正牌公司生产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建议:“山寨产品最显著的特点,首先一个就是从包装上看起来就是说跟正规产品是非常类似,另外一个就是从这个名称上来讲,你一听来讲这个名称可能也一样,你仔细来看这个字,可能就不是那个字。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包装跟这个名字都类似,在里面产品的质量可能跟正规的产品质量都有差别。”</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由于山寨食品“易容术”手段高超,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标志、生产厂商名称、厂址、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认准自己想要购买商品的品牌,此外,山寨食品多出现在农村庙会、城乡结合部,因此,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尽量选择有信誉保障的正规商家。</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建议,“选择食品应该选择我们自己认可的这个品牌;第二个来讲就是你从购买渠道来讲,应该从这个正规的渠道,比如说信誉比较好的超市,比较好的网店去购买;第三个就是说你拿到食品以后应该仔细再看一看,是不是你心目当中那个品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控制成本,许多山寨食品质量存在隐患,如果不慎买到山寨食品,消费者一定要保留好相关凭证,到当地工商部门进行举报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维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消费者不慎买到山寨食品以后,一定向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我们设有12331投诉举报电话,我们一般监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以后,可以做到及时通过线索的交办来立案查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则建议,“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更换或者退货,也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经营者来加倍赔偿。最多达到三倍的赔偿。”</div> 不分页 央视,视,江,江中,中猴,猴姑,姑饼,饼遭,遭福,福建,建龙,龙海,海十,十多,多家,家企,企业,业仿,仿冒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6/17/124252jgg6qpg5g6xdt6n9.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央视报道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div><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6/17/124308m3gllmgujzmvg3vj.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央视报道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div><div>&nbsp; &nbsp;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6日讯(记者 王城)6月1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节目播出的2014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报道中,央视记者通过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的实际情况,采访了有关专家、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律师揭示了食品行业“仿生营销”,不仅让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让江中猴姑等一些知名品牌是苦不堪言。</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福建龙海有十多家仿冒企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消费者江西南昌的黄阿姨非常爱吃一种本地产的猴姑饼干,可最近黄阿姨买到的饼干吃起来总感觉不太对。“我还以为这个饼干降价了,我买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味道跟原来不一样了。”黄阿姨接受央视报道时表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黄阿姨买到的饼干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乍一看,外观与家里常买的饼干也十分相似,仔细对比后才发现,生产企业不是一家。据了解,目前市场中与猴姑饼干的包装、产品名称相似的产品不下十几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对此,江中集团市场部总经理徐永前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产品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最关键的是,一旦它们(仿冒品种)出现了质量问题,我们可能,还得为它们背负骂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那么这些山寨饼干是由谁生产的呢?央视记者调查后发现,仅在福建龙海市,生产这种饼干的企业就不下十家,对于山寨行为,这些企业负责人也好不避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暗访了某仿冒江中猴姑饼干某企业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它叫猴姑是不是,我们叫猴头菇。打个擦边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暗访的仿冒乙企业负责人则表示,“这是根据市场需要,我们一般厂家生产的话,都要根据市场需求,什么量大,我们就做什么。”</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某生产企业负责人对于这些仿冒的现象坦言,“之所以生产山寨食品,是因为相对于正规产品,山寨食品价格便宜,利润高,而且生产也能够得到保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暗访中发现,仿冒企业的销量之大令人惊讶。某企业负责人则向央视记者透露:一个月能卖十几万箱。</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当央视记者追问,“那怎么没人查啊。”该负责人表示,“那怎么查?国家有交税,那人家谁都会保护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那么,与正规产品相比,山寨货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便宜呢?一位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了其中的奥妙。“你如果要用真材实料,我们也可以真材实料给你加工,关键是看价位,这种低价位在这里,没有办法用真材实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不仅是没有真材实料,央视记者发现这些仿冒企业的卫生条件也令人担忧。在一家山寨企业的生产车间,央视记者看到,这里光线昏暗,条件简陋,生产食品原料也是随意堆放,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食品,目前已经销往很多省市。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一个月现在就是几千件,主要销到湖南、江西、广东等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有关经营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利益驱使、法律界定难等原因让山寨食品大行其道</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食品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行业,食品当中的山寨产品妨害的不仅是知名品牌的公信力,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更是整个食品行业乃至国家的形象。但纵观当前的食品市场,山寨食品大行其道,涵盖了多个领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山寨食品的生产企业如此的猖狂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近年来,一不留神被山寨食品傍上的品牌不在少数,在人们生活中,山寨食品也是层出不穷,康帅傅方便面、白事可乐、特伦特牛奶,仔细观察这些山寨食品,虽然从包装上看,与正版商品十分相似,让人不容易辨认,但价格却能便宜一半左右,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模仿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对此表示,“所有的都是一个利益驱动,因为一个名牌从最初的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到产品出来以后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前期的资金的投入还是很大的,那么一些仿冒的厂家往往来讲它就避免了这一部分的投入,所以说它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当中,它做的一个成熟的产品,它可以就是说获得更多利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你叫旺仔,我叫名仔,产品名称类似,照样也能注册成功。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商品在商标装潢上模仿一些知名品牌,这也给界定带来了难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认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对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也是构成侵权的,那么对知名商品,这一块规定比较模糊,在界定上和认定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此外,惩罚力度不到位,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检测周期过长等原因,也是造成了山寨食品供销两旺的主要原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指出,往往一个黑窝点打掉以后,犯罪分子往往又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山寨这些食品,或者说山寨其它食品。这样给我们群众维权,特别是我们被仿冒企业维权,给我们打假也都造成一定困难。</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认为,要消除食品行业中的“李逵遇李鬼”现象,消除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不光是知名企业要加强自身维权意识,政府还需要强化监管责任,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加大行政执法联合打假的力度,对产品质量差、消费者口碑不好的企业坚决应予以取缔,这样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被侵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日前,猴姑饼干的生产企业向法院提出诉讼,江西省南昌中级法院裁定,相关生产企业应立即停止制造、许诺销售和销售可能侵犯原告外观设计、专利独占使用权的行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江西省南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三庭庭长赵兴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以表露在图片或照片中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一般以消费者的判断标准和公认的商业习惯,如颜色或整体形象相近、相似来误导消费者,这样就会构成侵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表示,“法院的裁判有力支持保护了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对侵权企业的违法行为作出了法律上应有处罚,对有侵权企业的违法行为,如傍名牌、搭便车这些行为,敲响了警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消费者保护自己不受山寨食品之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想买士力架,拿到的却是给力架,想吃奥利奥,拿到的却是粤利奥,价格比正品低很多的山寨食品如今就像地雷,原以为赶上优惠的消费者品尝以后方知上当。那么,面对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消费者又该如何来辨别,不慎购买以后,又该怎么来维权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指出,山寨产品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外真内假”,即在山寨产品上使用与著名商标产品相同的商标、包装、装潢;二是“打擦边球”,模仿著名商标,使消费者误认是著名商标而购买;三是“抢注商号”,将著名商标名注册为商号,混淆公司名称与品牌名,使消费者误以为著名品牌的产品就是正牌公司生产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建议:“山寨产品最显著的特点,首先一个就是从包装上看起来就是说跟正规产品是非常类似,另外一个就是从这个名称上来讲,你一听来讲这个名称可能也一样,你仔细来看这个字,可能就不是那个字。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包装跟这个名字都类似,在里面产品的质量可能跟正规的产品质量都有差别。”</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由于山寨食品“易容术”手段高超,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标志、生产厂商名称、厂址、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认准自己想要购买商品的品牌,此外,山寨食品多出现在农村庙会、城乡结合部,因此,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尽量选择有信誉保障的正规商家。</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建议,“选择食品应该选择我们自己认可的这个品牌;第二个来讲就是你从购买渠道来讲,应该从这个正规的渠道,比如说信誉比较好的超市,比较好的网店去购买;第三个就是说你拿到食品以后应该仔细再看一看,是不是你心目当中那个品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控制成本,许多山寨食品质量存在隐患,如果不慎买到山寨食品,消费者一定要保留好相关凭证,到当地工商部门进行举报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维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消费者不慎买到山寨食品以后,一定向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我们设有12331投诉举报电话,我们一般监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以后,可以做到及时通过线索的交办来立案查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则建议,“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更换或者退货,也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经营者来加倍赔偿。最多达到三倍的赔偿。”</div> <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6/17/124252jgg6qpg5g6xdt6n9.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央视报道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div><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attachment/portal/201406/17/124308m3gllmgujzmvg3vj.jpg></p></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央视报道截图。(来源:中国经济网)</div><div>&nbsp; &nbsp;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6日讯(记者 王城)6月15日上午,中央电视台13套新闻节目播出的2014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报道中,央视记者通过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的实际情况,采访了有关专家、企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律师揭示了食品行业“仿生营销”,不仅让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也让江中猴姑等一些知名品牌是苦不堪言。</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调查江中猴姑饼干被“山寨”福建龙海有十多家仿冒企业</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消费者江西南昌的黄阿姨非常爱吃一种本地产的猴姑饼干,可最近黄阿姨买到的饼干吃起来总感觉不太对。“我还以为这个饼干降价了,我买了以后,就觉得这个味道跟原来不一样了。”黄阿姨接受央视报道时表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黄阿姨买到的饼干不仅价格低廉,而且乍一看,外观与家里常买的饼干也十分相似,仔细对比后才发现,生产企业不是一家。据了解,目前市场中与猴姑饼干的包装、产品名称相似的产品不下十几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对此,江中集团市场部总经理徐永前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产品不但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最关键的是,一旦它们(仿冒品种)出现了质量问题,我们可能,还得为它们背负骂名。”</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那么这些山寨饼干是由谁生产的呢?央视记者调查后发现,仅在福建龙海市,生产这种饼干的企业就不下十家,对于山寨行为,这些企业负责人也好不避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暗访了某仿冒江中猴姑饼干某企业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它叫猴姑是不是,我们叫猴头菇。打个擦边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记者暗访的仿冒乙企业负责人则表示,“这是根据市场需要,我们一般厂家生产的话,都要根据市场需求,什么量大,我们就做什么。”</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某生产企业负责人对于这些仿冒的现象坦言,“之所以生产山寨食品,是因为相对于正规产品,山寨食品价格便宜,利润高,而且生产也能够得到保障。”</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央视记者暗访中发现,仿冒企业的销量之大令人惊讶。某企业负责人则向央视记者透露:一个月能卖十几万箱。</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当央视记者追问,“那怎么没人查啊。”该负责人表示,“那怎么查?国家有交税,那人家谁都会保护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那么,与正规产品相比,山寨货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便宜呢?一位生产企业的负责人透露了其中的奥妙。“你如果要用真材实料,我们也可以真材实料给你加工,关键是看价位,这种低价位在这里,没有办法用真材实料。”</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不仅是没有真材实料,央视记者发现这些仿冒企业的卫生条件也令人担忧。在一家山寨企业的生产车间,央视记者看到,这里光线昏暗,条件简陋,生产食品原料也是随意堆放,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食品,目前已经销往很多省市。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一个月现在就是几千件,主要销到湖南、江西、广东等地。”</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知名商品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有关经营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利益驱使、法律界定难等原因让山寨食品大行其道</div><div><br></div><div>&nbsp; &nbsp; 食品行业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的行业,食品当中的山寨产品妨害的不仅是知名品牌的公信力,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更是整个食品行业乃至国家的形象。但纵观当前的食品市场,山寨食品大行其道,涵盖了多个领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山寨食品的生产企业如此的猖狂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近年来,一不留神被山寨食品傍上的品牌不在少数,在人们生活中,山寨食品也是层出不穷,康帅傅方便面、白事可乐、特伦特牛奶,仔细观察这些山寨食品,虽然从包装上看,与正版商品十分相似,让人不容易辨认,但价格却能便宜一半左右,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模仿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对此表示,“所有的都是一个利益驱动,因为一个名牌从最初的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到产品出来以后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前期的资金的投入还是很大的,那么一些仿冒的厂家往往来讲它就避免了这一部分的投入,所以说它在一个成熟的市场当中,它做的一个成熟的产品,它可以就是说获得更多利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你叫旺仔,我叫名仔,产品名称类似,照样也能注册成功。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商品在商标装潢上模仿一些知名品牌,这也给界定带来了难度。</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认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对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和装潢也是构成侵权的,那么对知名商品,这一块规定比较模糊,在界定上和认定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此外,惩罚力度不到位,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检测周期过长等原因,也是造成了山寨食品供销两旺的主要原因。</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指出,往往一个黑窝点打掉以后,犯罪分子往往又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山寨这些食品,或者说山寨其它食品。这样给我们群众维权,特别是我们被仿冒企业维权,给我们打假也都造成一定困难。</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认为,要消除食品行业中的“李逵遇李鬼”现象,消除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不光是知名企业要加强自身维权意识,政府还需要强化监管责任,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加大行政执法联合打假的力度,对产品质量差、消费者口碑不好的企业坚决应予以取缔,这样才能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被侵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据央视报道,日前,猴姑饼干的生产企业向法院提出诉讼,江西省南昌中级法院裁定,相关生产企业应立即停止制造、许诺销售和销售可能侵犯原告外观设计、专利独占使用权的行为。</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江西省南昌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三庭庭长赵兴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外观设计的保护范围以表露在图片或照片中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一般以消费者的判断标准和公认的商业习惯,如颜色或整体形象相近、相似来误导消费者,这样就会构成侵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表示,“法院的裁判有力支持保护了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对侵权企业的违法行为作出了法律上应有处罚,对有侵权企业的违法行为,如傍名牌、搭便车这些行为,敲响了警钟。”</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消费者保护自己不受山寨食品之害</div><div><br></div><div>&nbsp; &nbsp; 想买士力架,拿到的却是给力架,想吃奥利奥,拿到的却是粤利奥,价格比正品低很多的山寨食品如今就像地雷,原以为赶上优惠的消费者品尝以后方知上当。那么,面对这些傍名牌的山寨食品,消费者又该如何来辨别,不慎购买以后,又该怎么来维权呢?</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指出,山寨产品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外真内假”,即在山寨产品上使用与著名商标产品相同的商标、包装、装潢;二是“打擦边球”,模仿著名商标,使消费者误认是著名商标而购买;三是“抢注商号”,将著名商标名注册为商号,混淆公司名称与品牌名,使消费者误以为著名品牌的产品就是正牌公司生产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建议:“山寨产品最显著的特点,首先一个就是从包装上看起来就是说跟正规产品是非常类似,另外一个就是从这个名称上来讲,你一听来讲这个名称可能也一样,你仔细来看这个字,可能就不是那个字。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它包装跟这个名字都类似,在里面产品的质量可能跟正规的产品质量都有差别。”</div><div><br></div><div>&nbsp; &nbsp; 由于山寨食品“易容术”手段高超,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标志、生产厂商名称、厂址、生产日期与保质期等,认准自己想要购买商品的品牌,此外,山寨食品多出现在农村庙会、城乡结合部,因此,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应尽量选择有信誉保障的正规商家。</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建议,“选择食品应该选择我们自己认可的这个品牌;第二个来讲就是你从购买渠道来讲,应该从这个正规的渠道,比如说信誉比较好的超市,比较好的网店去购买;第三个就是说你拿到食品以后应该仔细再看一看,是不是你心目当中那个品牌。</div><div><br></div><div>&nbsp; &nbsp; 业内人士指出,为了控制成本,许多山寨食品质量存在隐患,如果不慎买到山寨食品,消费者一定要保留好相关凭证,到当地工商部门进行举报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维权。</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稽查局局长毛振宾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消费者不慎买到山寨食品以后,一定向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我们设有12331投诉举报电话,我们一般监管部门接到投诉举报以后,可以做到及时通过线索的交办来立案查处。</div><div><br></div><div>&nbsp; &nbsp; 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吴晓斌则建议,“消费者可以向经营者要求更换或者退货,也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经营者来加倍赔偿。最多达到三倍的赔偿。”</div> 林森 王城
37868464011378684PE_U_Article央视:食用油反复使用 致癌物质最高会增30倍康之易50611102014-01-28T10:01:00+08:00 99 0 0 0 0 0 2016-04-04T16:52:33+08:00 2024-08-07T21:55:31.47+08:00 康之易 2024-09-09T13:38:41.79+08:00 yiliao/2016/4/201604041652335093_S.jpg 字形 false 16592110327087980005 378684 央视|视:|:食|食用|用油|油反|反复|复使|使用|用致|致癌|癌物|物质|质最|最高|高会|会增|增3|30|0倍 黄敏 南京晨报 人们都知道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好,可究竟为什么不好,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最近,网上有个相关话题似乎说明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食用油重复使用三次以上的话,致癌物丙二醛会成倍增长。 <DIV> <P align=center><IMG src="/UploadFiles/yiliao/2016/4/201604041652335093.jpg></P> <P align=center>实验结果&nbsp;&nbsp;</P></DIV> <DIV>  人们都知道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好,可究竟为什么不好,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最近,网上有个相关话题似乎说明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食用油重复使用三次以上的话,致癌物丙二醛会成倍增长。那么,食用油反复使用三次,致癌物质会升高10倍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呢?日前晨报合作媒体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对此进行了实验求证。</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探访:街头小摊很少看到换油</STRONG></DIV> <DIV><STRONG></STRONG>&nbsp;</DIV> <DIV>  一说到油不能反复使用,大家能联想到的,除了地沟油那就还有很多街头出现的油炸食品摊位。昨天,记者分几次来到街头探访,留心观察了一些小贩出售油炸食品时的那锅油。在城南夫子庙附近的一处早点店里,尽管店主宣称他们使用的油都是干净的当天好油,可是在记者观察的时间里,并没有看到他们更换煎炸用油。炸鸡排也是现在年轻人逛街时常买的一种零食,在新街口的一些炸鸡排店里,记者也发现,他们并不会仅仅在炸过几拨鸡排以后就对用油进行更换。</DIV> <DIV>&nbsp;</DIV> <DIV>  对此记者询问了一些市民,他们表示知道油炸食品不好,也担心地沟油的问题。可是出来吃饭也不会考虑太多。市民周小姐说,油炸食品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在逛街饿的时候比较容易吸引自己。而且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常吃,应该问题不大。</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实验:使用3次丙二醛含量大涨</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这油多用两次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它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吗。对此,央视记者在超市里购买了市场上最常见的六种食用油,包括食用调和油、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送往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员定量取样,每种油取400毫升,再取定量的鸡块,每种油反复煎炸7次,摄取每一次的油样,共42个检测油样,一一进行检验分析。</DIV> <DIV>&nbsp;</DIV> <DIV>  七天后,记者拿到了检测结果。果然,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每一种油的丙二醛的含量曲线都是呈增加趋势。在反复使用了三次之后,原油中丙二醛含量最高的食用调和油虽然只升高了2.8倍,但是丙二醛的含量依然位居其他五种油之上,数值达到14.6。其余五种油的丙二醛含量也均升高约十倍。在反复使用7次之后,多数食用油中丙二醛含量升高了约三十倍。</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释疑:它能破坏细胞的生物膜</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这丙二醛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就这么厉害?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丙二醛可以使我们细胞的生物膜受到损伤,对我们的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可以说它有潜在的致癌性。”看来丙二醛的确是致癌物质。</DIV> <DIV>&nbsp;</DIV> <DIV>  专家解释说,其实人体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进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丙二醛严重影响着酶的活性,会加速生物体的衰老,与蛋白质不相容。</DIV> <DIV>&nbsp;</DIV> <DIV>  因此,左小霞医生提醒那些喜欢吃油炸食品的朋友:“路边油炸食品的食用油一定是反复使用多次,尤其是炸焦的,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所以尽量不要选择吃这类食品。”</DIV> 不分页 央视,视,食,食用,用油,油反,反复,复使,使用,用致,致癌,癌物,物质,质最,最高,高会,会增,增3,30,0倍 <DIV>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healthcn.net/UploadFiles//yiliao/2016/4/201604041652335093.jpg></P> <P align=center>实验结果&nbsp;&nbsp;</P></DIV> <DIV>  人们都知道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好,可究竟为什么不好,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最近,网上有个相关话题似乎说明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食用油重复使用三次以上的话,致癌物丙二醛会成倍增长。那么,食用油反复使用三次,致癌物质会升高10倍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呢?日前晨报合作媒体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对此进行了实验求证。</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探访:街头小摊很少看到换油</STRONG></DIV> <DIV><STRONG></STRONG>&nbsp;</DIV> <DIV>  一说到油不能反复使用,大家能联想到的,除了地沟油那就还有很多街头出现的油炸食品摊位。昨天,记者分几次来到街头探访,留心观察了一些小贩出售油炸食品时的那锅油。在城南夫子庙附近的一处早点店里,尽管店主宣称他们使用的油都是干净的当天好油,可是在记者观察的时间里,并没有看到他们更换煎炸用油。炸鸡排也是现在年轻人逛街时常买的一种零食,在新街口的一些炸鸡排店里,记者也发现,他们并不会仅仅在炸过几拨鸡排以后就对用油进行更换。</DIV> <DIV>&nbsp;</DIV> <DIV>  对此记者询问了一些市民,他们表示知道油炸食品不好,也担心地沟油的问题。可是出来吃饭也不会考虑太多。市民周小姐说,油炸食品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在逛街饿的时候比较容易吸引自己。而且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常吃,应该问题不大。</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实验:使用3次丙二醛含量大涨</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这油多用两次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它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吗。对此,央视记者在超市里购买了市场上最常见的六种食用油,包括食用调和油、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送往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员定量取样,每种油取400毫升,再取定量的鸡块,每种油反复煎炸7次,摄取每一次的油样,共42个检测油样,一一进行检验分析。</DIV> <DIV>&nbsp;</DIV> <DIV>  七天后,记者拿到了检测结果。果然,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每一种油的丙二醛的含量曲线都是呈增加趋势。在反复使用了三次之后,原油中丙二醛含量最高的食用调和油虽然只升高了2.8倍,但是丙二醛的含量依然位居其他五种油之上,数值达到14.6。其余五种油的丙二醛含量也均升高约十倍。在反复使用7次之后,多数食用油中丙二醛含量升高了约三十倍。</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释疑:它能破坏细胞的生物膜</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这丙二醛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就这么厉害?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丙二醛可以使我们细胞的生物膜受到损伤,对我们的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可以说它有潜在的致癌性。”看来丙二醛的确是致癌物质。</DIV> <DIV>&nbsp;</DIV> <DIV>  专家解释说,其实人体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进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丙二醛严重影响着酶的活性,会加速生物体的衰老,与蛋白质不相容。</DIV> <DIV>&nbsp;</DIV> <DIV>  因此,左小霞医生提醒那些喜欢吃油炸食品的朋友:“路边油炸食品的食用油一定是反复使用多次,尤其是炸焦的,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所以尽量不要选择吃这类食品。”</DIV> <DIV> <P align=center><IMG src="/UploadFiles/yiliao/2016/4/201604041652335093.jpg></P> <P align=center>实验结果&nbsp;&nbsp;</P></DIV> <DIV>  人们都知道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好,可究竟为什么不好,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最近,网上有个相关话题似乎说明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食用油重复使用三次以上的话,致癌物丙二醛会成倍增长。那么,食用油反复使用三次,致癌物质会升高10倍这样的说法有何根据呢?日前晨报合作媒体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对此进行了实验求证。</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探访:街头小摊很少看到换油</STRONG></DIV> <DIV><STRONG></STRONG>&nbsp;</DIV> <DIV>  一说到油不能反复使用,大家能联想到的,除了地沟油那就还有很多街头出现的油炸食品摊位。昨天,记者分几次来到街头探访,留心观察了一些小贩出售油炸食品时的那锅油。在城南夫子庙附近的一处早点店里,尽管店主宣称他们使用的油都是干净的当天好油,可是在记者观察的时间里,并没有看到他们更换煎炸用油。炸鸡排也是现在年轻人逛街时常买的一种零食,在新街口的一些炸鸡排店里,记者也发现,他们并不会仅仅在炸过几拨鸡排以后就对用油进行更换。</DIV> <DIV>&nbsp;</DIV> <DIV>  对此记者询问了一些市民,他们表示知道油炸食品不好,也担心地沟油的问题。可是出来吃饭也不会考虑太多。市民周小姐说,油炸食品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在逛街饿的时候比较容易吸引自己。而且她觉得自己并不是常吃,应该问题不大。</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实验:使用3次丙二醛含量大涨</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这油多用两次看上去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它真的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吗。对此,央视记者在超市里购买了市场上最常见的六种食用油,包括食用调和油、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送往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员定量取样,每种油取400毫升,再取定量的鸡块,每种油反复煎炸7次,摄取每一次的油样,共42个检测油样,一一进行检验分析。</DIV> <DIV>&nbsp;</DIV> <DIV>  七天后,记者拿到了检测结果。果然,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每一种油的丙二醛的含量曲线都是呈增加趋势。在反复使用了三次之后,原油中丙二醛含量最高的食用调和油虽然只升高了2.8倍,但是丙二醛的含量依然位居其他五种油之上,数值达到14.6。其余五种油的丙二醛含量也均升高约十倍。在反复使用7次之后,多数食用油中丙二醛含量升高了约三十倍。</DIV> <DIV>&nbsp;</DIV> <DIV><STRONG>  释疑:它能破坏细胞的生物膜</STRONG></DIV> <DIV>&nbsp;</DIV> <DIV>  这丙二醛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它就这么厉害?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丙二醛可以使我们细胞的生物膜受到损伤,对我们的细胞有一定的毒性。可以说它有潜在的致癌性。”看来丙二醛的确是致癌物质。</DIV> <DIV>&nbsp;</DIV> <DIV>  专家解释说,其实人体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进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丙二醛严重影响着酶的活性,会加速生物体的衰老,与蛋白质不相容。</DIV> <DIV>&nbsp;</DIV> <DIV>  因此,左小霞医生提醒那些喜欢吃油炸食品的朋友:“路边油炸食品的食用油一定是反复使用多次,尤其是炸焦的,对身体的伤害很大,所以尽量不要选择吃这类食品。”</DIV> 样样样 黄敏
36667564011366675PE_U_Article央视:广东高州人民医院医生收20%药品回扣舒云132411602013-01-12T10:18:20+08:002016-05-09T22:00:52.123+08:00 99 0 0 0 0 0 2013-01-12T10:18:20+08:00 2013-01-12T10:18:20+08:00 舒云 2024-09-18T14:54:51.18+08:00 yang-shi-guang-dong-gao-zhou-ren-min-yi-yuan-yi-sheng-shou20%-yao-pin-hui-kou 字形 false 0 366675 |央视|广东|高州人民医院|医生|药品回扣| 佚名 中国网 一个人拣着一个袋子不是啥特别的事,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刘先生拣到的带子却很特别。袋子是他在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里拣到的,里面装着几十张不同的纸片,纸片上有表格,列了几百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和价格,刘先生觉得这些纸片不寻常。因为上面有几种药是我从医院里开过的,像氨曲南、甲地孕酮分散片,但价格和这些纸上写的相差太多了。 <P><STRONG>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月11日播出《药单背后的秘密》,以下系节目实录:</STRONG></P> <P><STRONG>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STRONG></P> <P>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一个人拣着一个袋子不是啥特别的事,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刘先生拣到的带子却很特别。袋子是他在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里拣到的,里面装着几十张不同的纸片,纸片上有表格,列了几百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和价格,刘先生觉得这些纸片不寻常。</P> <P><STRONG>  刘先生:</STRONG></P> <P>  因为上面有几种药是我从医院里开过的,像氨曲南、甲地孕酮分散片,但价格和这些纸上写的相差太多了。</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刘先生告诉记者,以氨曲南粉针和甲地孕酮分散片这两种药为例,纸片上标的价格分别是4.4元和20元,而这两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的零售价则分别为22.08元和117.1元,纸片上的价格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左右。另外,刘先生还发现其中一张纸片更是特别,这张纸上标的药品价格和医院零售价是一样的,不过在药价的后面还标着20%的字样。</P> <P><BR><STRONG>  刘先生:</STRONG></P> <P>  我看怎么每种药的后面都有20%,所以我就怀疑,这可能是送给医院的好处。</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20%到底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纸片上很多药价又恰恰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呢?事实果真会是刘先生推测的那样,这些数字代表着医生拿的所谓的好处费吗?随后记者来到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调查。高州市人人民医院虽然是一家县级市人民医院,但是它是全国最大的二甲医院,规模和三甲医院上当,每年接诊大约80万个病人,是一般二甲医院接诊量的两倍。从这些标语上看,这家医院对医生有着严格的约束,是坚决杜绝医生收红包的。开始记者调查了半个月,也确实没有看到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不过却又一个特别的发现,在一个内科诊室的办公桌上压着十几张纸片,而这些纸片和刘先生拣到的十分相似,上面同样有着各种药的名称和价格。</P> <P>[NextPage]</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P> <P><STRONG>  医生:</STRONG></P> <P>  我们搞的代码?因为过去我们不懂打电脑的。</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按照医生的说法,纸片上的数字是药品的代码,这对不对呢?按照常识,如果是药品代码,那么一个代码应该只代表着一种药品。我们来看在这张纸片上5这个数字呢出现了两次,代表着注射用胸腺五肽和注射用盐酸头孢盐酸头孢吡肟这两种药品,而7呢也出现了两次,代表的药品是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和曲可芦丁羟丙茶碱胶囊,这两种药品。相同的代码怎么会代表不同的药品呢?不仅如此,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医院的很多科室里都有着这样的纸片,它们是医药公司送来的。那么医药公司给医生送纸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位业内知情者的出现,让记者的调查有了新进展。</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在调查期间,一位知情者向记者提供了几段录像,记录了几位医药代表和一名医生的交易过程。从录像上可以看到,这名医生经常会把车开到医院附近的停车场,然后开始打电话。随后会有不同的人先后进到车里,每个人见面的时间都很短,不超过5分钟。记者注意到,这名医生每次在停车场部分见的都是这几个人,这几个人进了车子以后,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给医生送钱。</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24220。</P> <P><STRONG>  医生:</STRONG></P> <P>  几万?</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2万多。</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原来这些送钱人就是医药代表,他们给医生的钱就是药品回扣。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医药代表给医生送回扣时还会拿出一张纸片,然后对照纸片跟医生算钱。</P> <P>[NextPage]</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是按20%结的嘛。</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据一位干了多年医药代表介绍,这些纸片实际上就是医药公司给医生回扣的一个依据。</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单子指的是什么?</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单子就是指一个医药公司在一个医院里的药品销售明细单,这个明细单已经把品名、规格、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零售价都标了出来。</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后面这个数字上面没有标名称啊?</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就是医药代表给医生的奖励。</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奖励,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回扣?</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可以这么说,但我们不这么讲。</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记者拿着这些纸片又到了一些给高州人民医院供货了医药公司求证。</P> <P>  广东省茂名市利康药业有限公司副经理 黄可新:</P> <P>  高州医院是这样的,其实(比例)也不低。</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为什么呢?</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我告诉你了,医院内部有人控制的,不让超过25%给医生。</P> <P>[NextPage]</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现在大家知道了,医生办公桌上的纸片原来记录的并不是药品代码,而是回扣金,我们再来看一下之前看过的这张纸片,“5”呢出现过两次,代表的是注射用胸腺五肽和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这两种药的回扣,金额是五块钱。同样的两个“7”表明的是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和曲可芦丁羟丙茶碱胶囊这两种药品的回扣金额是7块,把这些纸片放在医生的桌上,医生每开出一盒药,就马上知道自己拿了多少回扣,一手开药,一手拿钱,有了真金白银的激励,那么医生们能从中赚多少钱呢?</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记者发现仅刘先生拣到的纸片上,就有数百种药品标明了不同的回扣金额,每个月医院都会对每个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统计,医药公司会根据这个统计算出每个医生的回扣,一个月一结帐。</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单子指的是什么?</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单子是指一个大夫在住院部所开药品的数量,以及最后根据每个药品所给奖励算出来的总金额,比如氨曲南,开了197支,每支给4块4,那么就是866块8毛,哌拉西林是2678支,一支给4块5,总共就是16551。</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么据你了解,高州医院一个普通医生,他正常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一万出头。</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就是说,一个医生他在住院部开这样一种药,所拿的你们说的奖励,也就是回扣,超过了他一个月的正常收入。</P> <P>[NextPage]</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可以这么说。</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一个医生每个月开的药一般都有几十种,这些药是由不同的医药公司销售的,所以也就会出现不同医药公司代表给同一个医生送钱的情形。据记者观察,车里的这名医生收到的各个医药代表的回扣并不一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一个月下来将近5万。靠着这丰厚回扣的诱惑,一些医药公司的药品在高州人民医院卖得就相当好。</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你们现在代理的品种在高州医院多吗?</P> <P>  茂名市康健医药有限公司经理 罗伟国:</P> <P>  多啊,有几十个品种。</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你们一年的销售有多少?</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一个月差不多150万元。</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一个月150万,也就是说,仅这家茂名市康健医药公司在高州市人民医院,一年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800万,再按20%的回扣比例计算,仅仅这一个医药公司每年送给高州人民医院医生的回扣就达到了360万。而这么多的回扣,不可能只给一个医生,仅仅从刘先生捡到的这些纸片上来看,就有只百种药,无论外科、内科、五官科都能用得上。大家知道,一种药品从进入医院到最终被卖到患者手里,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首当其冲就是要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药品进了采购目录医生才好开药方,那么这些医药公司又是怎么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的呢?在知情人提供的录像当中,通过一些医药代表的谈话,我们就能了解到其中的奥秘。</P> <P>[NextPage]</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他(医院领导)肯定有了,没有不可能做事。这是商业秘密,是公司上层和(医院)上层的关系。</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名医药代表透露,要把他们公司的药品在高州人民医院里卖出去,不仅要给医生回扣,医院的领导也要收好处费。但具体是怎么给的?给多少?是由医药公司的负责人操作,他们并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明药品回扣的真相,记者又来到几家给高州人民医院供货的医药公司进行调查。</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三零扣一般般,一零扣一几扣的还有,我们的氨曲南,两块五拿货,十九块多中标,一个月大概有七八千支。</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位经理说的是行话,所谓三零扣指的是出厂价,相当于医院采购价的30%,一零扣价格就更低,出厂价仅仅是医院采购价的10%。以氨曲南为例,医院采购价是19.2元,而出厂价只要2.5元,就是相当于一三扣中间的差价为16.7元。按一个月卖给高州市人民医院8000支计算,医药公司就能赚到毛利13万元左右,但这笔钱并不是医药公司一家独吞。</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所有品种实话说我们留的空间大概是35%到40%,我们公司才能做。因为我们还要补税票,医院还有很多环节要打通的。我们一般把35%,最高40%,除去底价剩下的都给医生了。</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给医生发工资了。</P> <P>[NextPage]</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位黄副经理介绍,利康药业公司有近10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销售,每种药品销售价的35%到40%要作为回扣还给医院。再录像中一名医药代表表示,这些回扣在按什么比例分配给医院的各个部门,就不在是医药公司的事了。</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好像我听老板说,你们医院内部已经约定的,大家都按这个比例,不能给多。不能超,一超就“打靶”。</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医药代表透露,要想多卖药给医生拿回扣是必要可少的,但医院要求他们要控制这个回扣比例,不能多给,因为医院里还有其他环节也要分一杯羹。</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医院的领导胃口大吗?</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这个说不准,一般十几个点。不单单是给医院(领导),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都要打点。</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据医药公司透露,仅仅给开药的医生回扣还不够,另外包括医院领导,药品采购负责人,统方人员等,各个环节都要打点,这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现在高州人民(医院)就有这么一个情况了,医院控制,不让超过25%给医生。</P> 手动分页 10000 ★★★ 央视,广东,高州人民医院,医生,药品回扣 <P><STRONG>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月11日播出《药单背后的秘密》,以下系节目实录:</STRONG></P> <P><STRONG>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STRONG></P> <P>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一个人拣着一个袋子不是啥特别的事,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刘先生拣到的带子却很特别。袋子是他在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里拣到的,里面装着几十张不同的纸片,纸片上有表格,列了几百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和价格,刘先生觉得这些纸片不寻常。</P> <P><STRONG>  刘先生:</STRONG></P> <P>  因为上面有几种药是我从医院里开过的,像氨曲南、甲地孕酮分散片,但价格和这些纸上写的相差太多了。</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刘先生告诉记者,以氨曲南粉针和甲地孕酮分散片这两种药为例,纸片上标的价格分别是4.4元和20元,而这两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的零售价则分别为22.08元和117.1元,纸片上的价格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左右。另外,刘先生还发现其中一张纸片更是特别,这张纸上标的药品价格和医院零售价是一样的,不过在药价的后面还标着20%的字样。</P> <P><BR><STRONG>  刘先生:</STRONG></P> <P>  我看怎么每种药的后面都有20%,所以我就怀疑,这可能是送给医院的好处。</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20%到底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纸片上很多药价又恰恰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呢?事实果真会是刘先生推测的那样,这些数字代表着医生拿的所谓的好处费吗?随后记者来到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调查。高州市人人民医院虽然是一家县级市人民医院,但是它是全国最大的二甲医院,规模和三甲医院上当,每年接诊大约80万个病人,是一般二甲医院接诊量的两倍。从这些标语上看,这家医院对医生有着严格的约束,是坚决杜绝医生收红包的。开始记者调查了半个月,也确实没有看到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不过却又一个特别的发现,在一个内科诊室的办公桌上压着十几张纸片,而这些纸片和刘先生拣到的十分相似,上面同样有着各种药的名称和价格。</P> <P>[NextPage]</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P> <P><STRONG>  医生:</STRONG></P> <P>  我们搞的代码?因为过去我们不懂打电脑的。</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按照医生的说法,纸片上的数字是药品的代码,这对不对呢?按照常识,如果是药品代码,那么一个代码应该只代表着一种药品。我们来看在这张纸片上5这个数字呢出现了两次,代表着注射用胸腺五肽和注射用盐酸头孢盐酸头孢吡肟这两种药品,而7呢也出现了两次,代表的药品是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和曲可芦丁羟丙茶碱胶囊,这两种药品。相同的代码怎么会代表不同的药品呢?不仅如此,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医院的很多科室里都有着这样的纸片,它们是医药公司送来的。那么医药公司给医生送纸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位业内知情者的出现,让记者的调查有了新进展。</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在调查期间,一位知情者向记者提供了几段录像,记录了几位医药代表和一名医生的交易过程。从录像上可以看到,这名医生经常会把车开到医院附近的停车场,然后开始打电话。随后会有不同的人先后进到车里,每个人见面的时间都很短,不超过5分钟。记者注意到,这名医生每次在停车场部分见的都是这几个人,这几个人进了车子以后,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给医生送钱。</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24220。</P> <P><STRONG>  医生:</STRONG></P> <P>  几万?</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2万多。</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原来这些送钱人就是医药代表,他们给医生的钱就是药品回扣。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医药代表给医生送回扣时还会拿出一张纸片,然后对照纸片跟医生算钱。</P> <P>[NextPage]</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是按20%结的嘛。</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据一位干了多年医药代表介绍,这些纸片实际上就是医药公司给医生回扣的一个依据。</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单子指的是什么?</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单子就是指一个医药公司在一个医院里的药品销售明细单,这个明细单已经把品名、规格、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零售价都标了出来。</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后面这个数字上面没有标名称啊?</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就是医药代表给医生的奖励。</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奖励,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回扣?</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可以这么说,但我们不这么讲。</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记者拿着这些纸片又到了一些给高州人民医院供货了医药公司求证。</P> <P>  广东省茂名市利康药业有限公司副经理 黄可新:</P> <P>  高州医院是这样的,其实(比例)也不低。</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为什么呢?</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我告诉你了,医院内部有人控制的,不让超过25%给医生。</P> <P>[NextPage]</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现在大家知道了,医生办公桌上的纸片原来记录的并不是药品代码,而是回扣金,我们再来看一下之前看过的这张纸片,“5”呢出现过两次,代表的是注射用胸腺五肽和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这两种药的回扣,金额是五块钱。同样的两个“7”表明的是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和曲可芦丁羟丙茶碱胶囊这两种药品的回扣金额是7块,把这些纸片放在医生的桌上,医生每开出一盒药,就马上知道自己拿了多少回扣,一手开药,一手拿钱,有了真金白银的激励,那么医生们能从中赚多少钱呢?</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记者发现仅刘先生拣到的纸片上,就有数百种药品标明了不同的回扣金额,每个月医院都会对每个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统计,医药公司会根据这个统计算出每个医生的回扣,一个月一结帐。</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单子指的是什么?</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单子是指一个大夫在住院部所开药品的数量,以及最后根据每个药品所给奖励算出来的总金额,比如氨曲南,开了197支,每支给4块4,那么就是866块8毛,哌拉西林是2678支,一支给4块5,总共就是16551。</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么据你了解,高州医院一个普通医生,他正常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一万出头。</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就是说,一个医生他在住院部开这样一种药,所拿的你们说的奖励,也就是回扣,超过了他一个月的正常收入。</P> <P>[NextPage]</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可以这么说。</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一个医生每个月开的药一般都有几十种,这些药是由不同的医药公司销售的,所以也就会出现不同医药公司代表给同一个医生送钱的情形。据记者观察,车里的这名医生收到的各个医药代表的回扣并不一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一个月下来将近5万。靠着这丰厚回扣的诱惑,一些医药公司的药品在高州人民医院卖得就相当好。</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你们现在代理的品种在高州医院多吗?</P> <P>  茂名市康健医药有限公司经理 罗伟国:</P> <P>  多啊,有几十个品种。</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你们一年的销售有多少?</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一个月差不多150万元。</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一个月150万,也就是说,仅这家茂名市康健医药公司在高州市人民医院,一年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800万,再按20%的回扣比例计算,仅仅这一个医药公司每年送给高州人民医院医生的回扣就达到了360万。而这么多的回扣,不可能只给一个医生,仅仅从刘先生捡到的这些纸片上来看,就有只百种药,无论外科、内科、五官科都能用得上。大家知道,一种药品从进入医院到最终被卖到患者手里,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首当其冲就是要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药品进了采购目录医生才好开药方,那么这些医药公司又是怎么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的呢?在知情人提供的录像当中,通过一些医药代表的谈话,我们就能了解到其中的奥秘。</P> <P>[NextPage]</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他(医院领导)肯定有了,没有不可能做事。这是商业秘密,是公司上层和(医院)上层的关系。</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名医药代表透露,要把他们公司的药品在高州人民医院里卖出去,不仅要给医生回扣,医院的领导也要收好处费。但具体是怎么给的?给多少?是由医药公司的负责人操作,他们并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明药品回扣的真相,记者又来到几家给高州人民医院供货的医药公司进行调查。</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三零扣一般般,一零扣一几扣的还有,我们的氨曲南,两块五拿货,十九块多中标,一个月大概有七八千支。</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位经理说的是行话,所谓三零扣指的是出厂价,相当于医院采购价的30%,一零扣价格就更低,出厂价仅仅是医院采购价的10%。以氨曲南为例,医院采购价是19.2元,而出厂价只要2.5元,就是相当于一三扣中间的差价为16.7元。按一个月卖给高州市人民医院8000支计算,医药公司就能赚到毛利13万元左右,但这笔钱并不是医药公司一家独吞。</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所有品种实话说我们留的空间大概是35%到40%,我们公司才能做。因为我们还要补税票,医院还有很多环节要打通的。我们一般把35%,最高40%,除去底价剩下的都给医生了。</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给医生发工资了。</P> <P>[NextPage]</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位黄副经理介绍,利康药业公司有近10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销售,每种药品销售价的35%到40%要作为回扣还给医院。再录像中一名医药代表表示,这些回扣在按什么比例分配给医院的各个部门,就不在是医药公司的事了。</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好像我听老板说,你们医院内部已经约定的,大家都按这个比例,不能给多。不能超,一超就“打靶”。</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医药代表透露,要想多卖药给医生拿回扣是必要可少的,但医院要求他们要控制这个回扣比例,不能多给,因为医院里还有其他环节也要分一杯羹。</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医院的领导胃口大吗?</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这个说不准,一般十几个点。不单单是给医院(领导),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都要打点。</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据医药公司透露,仅仅给开药的医生回扣还不够,另外包括医院领导,药品采购负责人,统方人员等,各个环节都要打点,这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现在高州人民(医院)就有这么一个情况了,医院控制,不让超过25%给医生。</P> <P><STRONG>   央视《焦点访谈》2013年1月11日播出《药单背后的秘密》,以下系节目实录:</STRONG></P> <P><STRONG>  演播室主持人 侯丰:</STRONG></P> <P>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一个人拣着一个袋子不是啥特别的事,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刘先生拣到的带子却很特别。袋子是他在广东省高州人民医院里拣到的,里面装着几十张不同的纸片,纸片上有表格,列了几百种药品的名称、规格和价格,刘先生觉得这些纸片不寻常。</P> <P><STRONG>  刘先生:</STRONG></P> <P>  因为上面有几种药是我从医院里开过的,像氨曲南、甲地孕酮分散片,但价格和这些纸上写的相差太多了。</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刘先生告诉记者,以氨曲南粉针和甲地孕酮分散片这两种药为例,纸片上标的价格分别是4.4元和20元,而这两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的零售价则分别为22.08元和117.1元,纸片上的价格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左右。另外,刘先生还发现其中一张纸片更是特别,这张纸上标的药品价格和医院零售价是一样的,不过在药价的后面还标着20%的字样。</P> <P><BR><STRONG>  刘先生:</STRONG></P> <P>  我看怎么每种药的后面都有20%,所以我就怀疑,这可能是送给医院的好处。</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20%到底代表什么含义?为什么纸片上很多药价又恰恰大约是医院零售价的20%呢?事实果真会是刘先生推测的那样,这些数字代表着医生拿的所谓的好处费吗?随后记者来到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进行调查。高州市人人民医院虽然是一家县级市人民医院,但是它是全国最大的二甲医院,规模和三甲医院上当,每年接诊大约80万个病人,是一般二甲医院接诊量的两倍。从这些标语上看,这家医院对医生有着严格的约束,是坚决杜绝医生收红包的。开始记者调查了半个月,也确实没有看到医生收红包的现象,不过却又一个特别的发现,在一个内科诊室的办公桌上压着十几张纸片,而这些纸片和刘先生拣到的十分相似,上面同样有着各种药的名称和价格。</P> <P>[NextPage]</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P> <P><STRONG>  医生:</STRONG></P> <P>  我们搞的代码?因为过去我们不懂打电脑的。</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按照医生的说法,纸片上的数字是药品的代码,这对不对呢?按照常识,如果是药品代码,那么一个代码应该只代表着一种药品。我们来看在这张纸片上5这个数字呢出现了两次,代表着注射用胸腺五肽和注射用盐酸头孢盐酸头孢吡肟这两种药品,而7呢也出现了两次,代表的药品是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和曲可芦丁羟丙茶碱胶囊,这两种药品。相同的代码怎么会代表不同的药品呢?不仅如此,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医院的很多科室里都有着这样的纸片,它们是医药公司送来的。那么医药公司给医生送纸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位业内知情者的出现,让记者的调查有了新进展。</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在调查期间,一位知情者向记者提供了几段录像,记录了几位医药代表和一名医生的交易过程。从录像上可以看到,这名医生经常会把车开到医院附近的停车场,然后开始打电话。随后会有不同的人先后进到车里,每个人见面的时间都很短,不超过5分钟。记者注意到,这名医生每次在停车场部分见的都是这几个人,这几个人进了车子以后,都做了同一件事情,给医生送钱。</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24220。</P> <P><STRONG>  医生:</STRONG></P> <P>  几万?</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2万多。</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原来这些送钱人就是医药代表,他们给医生的钱就是药品回扣。记者还注意到,这些医药代表给医生送回扣时还会拿出一张纸片,然后对照纸片跟医生算钱。</P> <P>[NextPage]</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是按20%结的嘛。</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据一位干了多年医药代表介绍,这些纸片实际上就是医药公司给医生回扣的一个依据。</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单子指的是什么?</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单子就是指一个医药公司在一个医院里的药品销售明细单,这个明细单已经把品名、规格、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零售价都标了出来。</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后面这个数字上面没有标名称啊?</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就是医药代表给医生的奖励。</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奖励,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回扣?</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可以这么说,但我们不这么讲。</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记者拿着这些纸片又到了一些给高州人民医院供货了医药公司求证。</P> <P>  广东省茂名市利康药业有限公司副经理 黄可新:</P> <P>  高州医院是这样的,其实(比例)也不低。</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为什么呢?</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我告诉你了,医院内部有人控制的,不让超过25%给医生。</P> <P>[NextPage]</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现在大家知道了,医生办公桌上的纸片原来记录的并不是药品代码,而是回扣金,我们再来看一下之前看过的这张纸片,“5”呢出现过两次,代表的是注射用胸腺五肽和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这两种药的回扣,金额是五块钱。同样的两个“7”表明的是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和曲可芦丁羟丙茶碱胶囊这两种药品的回扣金额是7块,把这些纸片放在医生的桌上,医生每开出一盒药,就马上知道自己拿了多少回扣,一手开药,一手拿钱,有了真金白银的激励,那么医生们能从中赚多少钱呢?</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记者发现仅刘先生拣到的纸片上,就有数百种药品标明了不同的回扣金额,每个月医院都会对每个医生开出的处方进行统计,医药公司会根据这个统计算出每个医生的回扣,一个月一结帐。</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这个单子指的是什么?</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这个单子是指一个大夫在住院部所开药品的数量,以及最后根据每个药品所给奖励算出来的总金额,比如氨曲南,开了197支,每支给4块4,那么就是866块8毛,哌拉西林是2678支,一支给4块5,总共就是16551。</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么据你了解,高州医院一个普通医生,他正常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一万出头。</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那就是说,一个医生他在住院部开这样一种药,所拿的你们说的奖励,也就是回扣,超过了他一个月的正常收入。</P> <P>[NextPage]</P> <P><STRONG>  知情人:</STRONG></P> <P>  可以这么说。</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一个医生每个月开的药一般都有几十种,这些药是由不同的医药公司销售的,所以也就会出现不同医药公司代表给同一个医生送钱的情形。据记者观察,车里的这名医生收到的各个医药代表的回扣并不一样,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一个月下来将近5万。靠着这丰厚回扣的诱惑,一些医药公司的药品在高州人民医院卖得就相当好。</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你们现在代理的品种在高州医院多吗?</P> <P>  茂名市康健医药有限公司经理 罗伟国:</P> <P>  多啊,有几十个品种。</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你们一年的销售有多少?</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一个月差不多150万元。</P> <P><STRONG>  侯丰:</STRONG></P> <P>  一个月150万,也就是说,仅这家茂名市康健医药公司在高州市人民医院,一年的销售额就能达到1800万,再按20%的回扣比例计算,仅仅这一个医药公司每年送给高州人民医院医生的回扣就达到了360万。而这么多的回扣,不可能只给一个医生,仅仅从刘先生捡到的这些纸片上来看,就有只百种药,无论外科、内科、五官科都能用得上。大家知道,一种药品从进入医院到最终被卖到患者手里,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首当其冲就是要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药品进了采购目录医生才好开药方,那么这些医药公司又是怎么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的呢?在知情人提供的录像当中,通过一些医药代表的谈话,我们就能了解到其中的奥秘。</P> <P>[NextPage]</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他(医院领导)肯定有了,没有不可能做事。这是商业秘密,是公司上层和(医院)上层的关系。</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名医药代表透露,要把他们公司的药品在高州人民医院里卖出去,不仅要给医生回扣,医院的领导也要收好处费。但具体是怎么给的?给多少?是由医药公司的负责人操作,他们并不清楚。为了进一步探明药品回扣的真相,记者又来到几家给高州人民医院供货的医药公司进行调查。</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三零扣一般般,一零扣一几扣的还有,我们的氨曲南,两块五拿货,十九块多中标,一个月大概有七八千支。</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位经理说的是行话,所谓三零扣指的是出厂价,相当于医院采购价的30%,一零扣价格就更低,出厂价仅仅是医院采购价的10%。以氨曲南为例,医院采购价是19.2元,而出厂价只要2.5元,就是相当于一三扣中间的差价为16.7元。按一个月卖给高州市人民医院8000支计算,医药公司就能赚到毛利13万元左右,但这笔钱并不是医药公司一家独吞。</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所有品种实话说我们留的空间大概是35%到40%,我们公司才能做。因为我们还要补税票,医院还有很多环节要打通的。我们一般把35%,最高40%,除去底价剩下的都给医生了。</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给医生发工资了。</P> <P>[NextPage]</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这位黄副经理介绍,利康药业公司有近10种药在高州市人民医院销售,每种药品销售价的35%到40%要作为回扣还给医院。再录像中一名医药代表表示,这些回扣在按什么比例分配给医院的各个部门,就不在是医药公司的事了。</P> <P><STRONG>  医药代表:</STRONG></P> <P>  好像我听老板说,你们医院内部已经约定的,大家都按这个比例,不能给多。不能超,一超就“打靶”。</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医药代表透露,要想多卖药给医生拿回扣是必要可少的,但医院要求他们要控制这个回扣比例,不能多给,因为医院里还有其他环节也要分一杯羹。</P> <P><STRONG>  记者:</STRONG></P> <P>  医院的领导胃口大吗?</P> <P><STRONG>  罗伟国:</STRONG></P> <P>  这个说不准,一般十几个点。不单单是给医院(领导),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都要打点。</P> <P><STRONG>  解说:</STRONG></P> <P>  据医药公司透露,仅仅给开药的医生回扣还不够,另外包括医院领导,药品采购负责人,统方人员等,各个环节都要打点,这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P> <P><STRONG>  黄可新:</STRONG></P> <P>  现在高州人民(医院)就有这么一个情况了,医院控制,不让超过25%给医生。</P> 烟之刀
36546464011365464PE_U_Article央视调查:未发现酒鬼酒塑化剂源头(组图)舒云14311102012-11-26T14:58:20+08:002016-05-09T22:05:31.473+08:00 99 0 0 0 0 0 2012-11-26T14:58:20+08:00 2012-11-26T14:58:20+08:00 舒云 2024-09-09T00:04:57.633+08:00 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5020974_S.jpg yang-shi-tiao-cha-wei-fa-xian-jiu-gui-jiu-su-hua-ji-yuan-tou-zu-tu 字形 false 0 365464 |酒鬼酒|塑化剂| 刘冉冉 广州日报 近日,白酒塑化剂疑云困扰了许多消费者。相关媒体报道,酒鬼酒一款50度的白酒中塑化剂超标260%。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bs.59120.com/"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hspace=0 alt="" src="/UploadFiles/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4594516.jpg"></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bs.59120.com/"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hspace=0 alt="" src="/UploadFiles/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5020974.jpg"></A></P> <P>  酒鬼酒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塑料输酒管。(央视视频截图)</P> <P>  1.自动包装线小塑料管 2.塑料瓶塞 3.临时塑料输酒管</P> <P><STRONG>  酒鬼酒称锁定三大“元凶”</STRONG></P> <P><STRONG>  白酒塑化剂</STRONG></P> <P>  上周,白酒塑化剂疑云困扰了许多消费者。相关媒体报道,酒鬼酒一款50度的白酒中塑化剂超标260%。质检、卫生等部门随后调查并确认了部分白酒产品中的确含有塑化剂成分,但业内专家倾向于“白酒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被塑料包装材料等污染产生塑化剂”的观点。</P> <P>  然而,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媒体记者进入酒鬼酒的厂房实地调查白酒中塑化剂的源头,在生产现场所有的外露部分,均未见到任何塑料材质的生产用具或设备,这给白酒中塑化剂的来源又蒙上了一层迷雾;不过,酒鬼酒公司最后称,在一处临时使用的老包装车间里,发现了一段10米左右的塑料输酒管和酒泵相连,并表示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P> <P><STRONG>  广州市场:市民忙退货 葡萄酒“中枪”</STRONG></P> <P>  记者昨天获悉,广州目前暂未要求酒鬼酒的相关产品下架,但质监、工商等部门均密切关注着相关机构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即便如此,广州部分主营酒品的零售企业或超市已经开始暂时下架酒鬼酒,广州市酒类行业协会日前也向200余家会员单位呼吁暂将酒鬼酒下架。</P> <P>  昨日,记者在广州糖烟酒销售的直营店、加盟店、天河吉之岛超市等酒品经销企业了解到,部分消费者已成功完成了酒鬼酒的退换。</P> <P>  白酒“塑化剂”风波后,不少忧心酒品中过量含有塑化剂、对身体有害的市民开始“滴酒不沾”。昨天,在百佳超市购买苹果醋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天气冷了更想喝点酒,但听说白酒里面塑化剂超标后,连葡萄酒、啤酒都不敢喝了。”</P> <P>  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对此介绍,每一种食品的原料特性、加工工艺不同,以及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塑料接触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葡萄酒、啤酒以及其他酒精饮料中是否含有某种定量的塑化剂很难说。而且,由于塑化剂覆盖的范围太广,即使同一种产品,也很难确定它的具体含量。此外,他介绍,由于白酒的酒精含量普遍高于葡萄酒或啤酒,根据塑化剂在酒精中易溶的特性,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也可能高于其他酒类。</P> <P>[NextPage]</P> <P><STRONG>  央视调查:未发现塑化剂源头</STRONG></P> <P>  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进入酒鬼酒的厂房对酒鬼酒中塑化剂来源展开的调查。报道介绍,调查中记者在白酒酿造的原料预处理、发酵、蒸馏、窖藏、包装等生产环节,均未发现塑化剂的“可乘之机”。</P> <P>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在接受《每周质量报告》记者采访时称,从塑料制品当中的塑化剂迁移到酒中的可能性最大。多位业内专家也一致认为,白酒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接触的塑料管道、塑胶容器、瓶盖或其他塑料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塑化剂。</P> <P>  然而,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心国却表示,工艺上的每个环节,该公司都进行过风险排查,并没有发现酒中含有塑化剂。但一进入包装线以后,抽查却显示,塑化剂在酒里头的残留量时高时低,时有时无。</P> <P>  最后,通过最近的排查,该公司发现去年新车间机器检修时临时使用的老包装车间里,有一段十米长左右的塑料输酒管和酒泵相连。该公司表示,这也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P> <P>  报道指,酒鬼酒公司目前已锁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个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另一个是塑料瓶塞,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长达10米的塑料输酒管。</P> <P><STRONG>  追问:</STRONG></P> <P><STRONG>  塑化剂还会藏在哪?</STRONG></P> <P>  报道中指,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常用于儿童玩具、塑料制品以及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中,有研究表明部分种类的塑化剂对人和生物有害。</P> <P>  目前,我国卫生部门的研究认为白酒中的塑化剂在适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P> 手动分页 10000 ★★★ 酒鬼酒,塑化剂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bs.59120.com/"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hspace=0 alt="" src="http://www.healthcn.net/UploadFiles//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4594516.jpg"></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bs.59120.com/"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hspace=0 alt="" src="http://www.healthcn.net/UploadFiles//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5020974.jpg"></A></P> <P>  酒鬼酒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塑料输酒管。(央视视频截图)</P> <P>  1.自动包装线小塑料管 2.塑料瓶塞 3.临时塑料输酒管</P> <P><STRONG>  酒鬼酒称锁定三大“元凶”</STRONG></P> <P><STRONG>  白酒塑化剂</STRONG></P> <P>  上周,白酒塑化剂疑云困扰了许多消费者。相关媒体报道,酒鬼酒一款50度的白酒中塑化剂超标260%。质检、卫生等部门随后调查并确认了部分白酒产品中的确含有塑化剂成分,但业内专家倾向于“白酒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被塑料包装材料等污染产生塑化剂”的观点。</P> <P>  然而,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媒体记者进入酒鬼酒的厂房实地调查白酒中塑化剂的源头,在生产现场所有的外露部分,均未见到任何塑料材质的生产用具或设备,这给白酒中塑化剂的来源又蒙上了一层迷雾;不过,酒鬼酒公司最后称,在一处临时使用的老包装车间里,发现了一段10米左右的塑料输酒管和酒泵相连,并表示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P> <P><STRONG>  广州市场:市民忙退货 葡萄酒“中枪”</STRONG></P> <P>  记者昨天获悉,广州目前暂未要求酒鬼酒的相关产品下架,但质监、工商等部门均密切关注着相关机构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即便如此,广州部分主营酒品的零售企业或超市已经开始暂时下架酒鬼酒,广州市酒类行业协会日前也向200余家会员单位呼吁暂将酒鬼酒下架。</P> <P>  昨日,记者在广州糖烟酒销售的直营店、加盟店、天河吉之岛超市等酒品经销企业了解到,部分消费者已成功完成了酒鬼酒的退换。</P> <P>  白酒“塑化剂”风波后,不少忧心酒品中过量含有塑化剂、对身体有害的市民开始“滴酒不沾”。昨天,在百佳超市购买苹果醋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天气冷了更想喝点酒,但听说白酒里面塑化剂超标后,连葡萄酒、啤酒都不敢喝了。”</P> <P>  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对此介绍,每一种食品的原料特性、加工工艺不同,以及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塑料接触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葡萄酒、啤酒以及其他酒精饮料中是否含有某种定量的塑化剂很难说。而且,由于塑化剂覆盖的范围太广,即使同一种产品,也很难确定它的具体含量。此外,他介绍,由于白酒的酒精含量普遍高于葡萄酒或啤酒,根据塑化剂在酒精中易溶的特性,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也可能高于其他酒类。</P> <P>[NextPage]</P> <P><STRONG>  央视调查:未发现塑化剂源头</STRONG></P> <P>  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进入酒鬼酒的厂房对酒鬼酒中塑化剂来源展开的调查。报道介绍,调查中记者在白酒酿造的原料预处理、发酵、蒸馏、窖藏、包装等生产环节,均未发现塑化剂的“可乘之机”。</P> <P>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在接受《每周质量报告》记者采访时称,从塑料制品当中的塑化剂迁移到酒中的可能性最大。多位业内专家也一致认为,白酒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接触的塑料管道、塑胶容器、瓶盖或其他塑料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塑化剂。</P> <P>  然而,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心国却表示,工艺上的每个环节,该公司都进行过风险排查,并没有发现酒中含有塑化剂。但一进入包装线以后,抽查却显示,塑化剂在酒里头的残留量时高时低,时有时无。</P> <P>  最后,通过最近的排查,该公司发现去年新车间机器检修时临时使用的老包装车间里,有一段十米长左右的塑料输酒管和酒泵相连。该公司表示,这也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P> <P>  报道指,酒鬼酒公司目前已锁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个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另一个是塑料瓶塞,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长达10米的塑料输酒管。</P> <P><STRONG>  追问:</STRONG></P> <P><STRONG>  塑化剂还会藏在哪?</STRONG></P> <P>  报道中指,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常用于儿童玩具、塑料制品以及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中,有研究表明部分种类的塑化剂对人和生物有害。</P> <P>  目前,我国卫生部门的研究认为白酒中的塑化剂在适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bs.59120.com/"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hspace=0 alt="" src="/UploadFiles/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4594516.jpg"></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bs.59120.com/" target=_blank><IMG border=0 hspace=0 alt="" src="/UploadFiles/news_UploadFiles/201211/2012112615020974.jpg"></A></P> <P>  酒鬼酒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塑料输酒管。(央视视频截图)</P> <P>  1.自动包装线小塑料管 2.塑料瓶塞 3.临时塑料输酒管</P> <P><STRONG>  酒鬼酒称锁定三大“元凶”</STRONG></P> <P><STRONG>  白酒塑化剂</STRONG></P> <P>  上周,白酒塑化剂疑云困扰了许多消费者。相关媒体报道,酒鬼酒一款50度的白酒中塑化剂超标260%。质检、卫生等部门随后调查并确认了部分白酒产品中的确含有塑化剂成分,但业内专家倾向于“白酒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被塑料包装材料等污染产生塑化剂”的观点。</P> <P>  然而,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媒体记者进入酒鬼酒的厂房实地调查白酒中塑化剂的源头,在生产现场所有的外露部分,均未见到任何塑料材质的生产用具或设备,这给白酒中塑化剂的来源又蒙上了一层迷雾;不过,酒鬼酒公司最后称,在一处临时使用的老包装车间里,发现了一段10米左右的塑料输酒管和酒泵相连,并表示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P> <P><STRONG>  广州市场:市民忙退货 葡萄酒“中枪”</STRONG></P> <P>  记者昨天获悉,广州目前暂未要求酒鬼酒的相关产品下架,但质监、工商等部门均密切关注着相关机构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即便如此,广州部分主营酒品的零售企业或超市已经开始暂时下架酒鬼酒,广州市酒类行业协会日前也向200余家会员单位呼吁暂将酒鬼酒下架。</P> <P>  昨日,记者在广州糖烟酒销售的直营店、加盟店、天河吉之岛超市等酒品经销企业了解到,部分消费者已成功完成了酒鬼酒的退换。</P> <P>  白酒“塑化剂”风波后,不少忧心酒品中过量含有塑化剂、对身体有害的市民开始“滴酒不沾”。昨天,在百佳超市购买苹果醋的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天气冷了更想喝点酒,但听说白酒里面塑化剂超标后,连葡萄酒、啤酒都不敢喝了。”</P> <P>  暨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主任傅亮对此介绍,每一种食品的原料特性、加工工艺不同,以及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塑料接触程度也不相同,因此,葡萄酒、啤酒以及其他酒精饮料中是否含有某种定量的塑化剂很难说。而且,由于塑化剂覆盖的范围太广,即使同一种产品,也很难确定它的具体含量。此外,他介绍,由于白酒的酒精含量普遍高于葡萄酒或啤酒,根据塑化剂在酒精中易溶的特性,白酒中的塑化剂含量也可能高于其他酒类。</P> <P>[NextPage]</P> <P><STRONG>  央视调查:未发现塑化剂源头</STRONG></P> <P>  昨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进入酒鬼酒的厂房对酒鬼酒中塑化剂来源展开的调查。报道介绍,调查中记者在白酒酿造的原料预处理、发酵、蒸馏、窖藏、包装等生产环节,均未发现塑化剂的“可乘之机”。</P> <P>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可基在接受《每周质量报告》记者采访时称,从塑料制品当中的塑化剂迁移到酒中的可能性最大。多位业内专家也一致认为,白酒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接触的塑料管道、塑胶容器、瓶盖或其他塑料包装材料中可能含有塑化剂。</P> <P>  然而,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心国却表示,工艺上的每个环节,该公司都进行过风险排查,并没有发现酒中含有塑化剂。但一进入包装线以后,抽查却显示,塑化剂在酒里头的残留量时高时低,时有时无。</P> <P>  最后,通过最近的排查,该公司发现去年新车间机器检修时临时使用的老包装车间里,有一段十米长左右的塑料输酒管和酒泵相连。该公司表示,这也可能是成品酒中塑化剂的来源。</P> <P>  报道指,酒鬼酒公司目前已锁定了可能“肇事”的三大“元凶”:一个是自动包装线上的小塑料管,另一个是塑料瓶塞,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包装车间整修时,临时使用过的一段长达10米的塑料输酒管。</P> <P><STRONG>  追问:</STRONG></P> <P><STRONG>  塑化剂还会藏在哪?</STRONG></P> <P>  报道中指,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常用于儿童玩具、塑料制品以及香水、指甲油等化妆品中,有研究表明部分种类的塑化剂对人和生物有害。</P> <P>  目前,我国卫生部门的研究认为白酒中的塑化剂在适量饮用的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P> 轨迹 刘冉冉
央视:食用油反复使用 致癌物质最高会增30倍
央视调查:未发现酒鬼酒塑化剂源头(组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