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拟对高值医用耗材实施价格管制

中健网 >> 医疗圈 >> 医讯 2006年03月01日 北京现代商报 佚名

发改委要向流通环节开刀

6000元以上的流通环节最高流通差价率为25%,公立医院销售给患者,最高加价300元。

根据日前公布的征求意见稿,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从50元以下到6000元以上,共划分成了7档价格区间,(见表1),其中6000元以上的流通环节最高流通差价率仅为25%,大大压缩了价格的可操作空间。此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出售监测目录内的产品,不得超过规定的差率加价(见表2),其中产品销售价格按实际购进价最高加价300元。

为了使价格更加透明,发改委要求今后纳入监测的第一批医疗器械出厂价必须即时上报。“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属于国内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在每月底前5个工作日内报告当月实际出厂价格等;属于境外进口的,生产企业或国内进口代理(经销)企业应在产品进入口岸,验关放行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到岸价格和进口供应价格等。批发企业经销国产和进口产品,应在购进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该批购进产品的采购价格。”

对于擅自提价的行为,发改委也给出了对策:“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在价格明显上涨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责成生产企业或进口代理(经销)企业说明价格上涨理由,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医疗器械属于企业自主定价的范畴,这次拟对部分医疗器械价格进行干预,是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依据《价格法》有关条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主要思路是,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等方式,发挥舆论监督和行业自律作用,规范企业定价行为,引导企业合理确定价格。同时,对流通环节加价率进行适当限制。

观点

品种繁多、医生偏好、患者买贵不买贱,药械价格管理面临三大难题。

价格监管能否奏效

政府对流通环节价格进行限制,目的是保护患者利益,减轻医疗负担。然而,价格管制真能奏效吗?目前来看,至少存在三大难题。首先,管理的难度太大。目前医疗器械有几十大类,每大类都有成百上千个型号或品种,政府不可能一一过问,纳入监管的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见表3)。而且,它们也并非不能被替代。医疗器械不仅行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品种也有差异,非常复杂。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许多器械稍做改动就能成为新型号、新规格、新产品。所以,即便规定了流通差率,如果出厂价大幅提升,最终到达患者手里的还将是高价耗材。

其次,医疗器械的使用操作复杂,技术要求很高。生产企业往往需要对医生进行培训,这一方面增加了医疗器械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医生对该企业产品的偏好。这种偏好使不同品牌产品在同一家医院难以竞争,进而形成品牌的价格垄断。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