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3期]便血不是小事儿 给您的健康警示!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9年07月01日 中健网·健康焦点 高记华
下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血液由肛门排出,或者血液与粪便一同排出,血色多呈鲜红或暗红。


本期《健康有道》主讲专家河北省中医院肛肠科主任高记华教授

    一、便血的定义

    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包括空、回肠,结肠与直肠)称下消化道。上述部位的病变引起的出血称便血,即下消化道出血(hemorrhage of lower digestive tract(hematochezia)),表现为血液由肛门排出,或者血液与粪便一同排出,血色多呈鲜红或暗红。

    二、便血的病因

    引起便血的原因很多,根据出血病变的质,将便血的病因分为5类: 

    1、炎症、溃疡性因素

    如下消化道的黏膜发生炎症或溃疡时,因黏膜充血、水肿与溃疡形成,当炎症或溃疡侵蚀血管或血管通透性增加、小血管破裂均可发生便血。常见的疾病有:

    (1)肠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真菌性肠炎、假膜性肠炎、小肠结核、结肠结核、小肠钩虫感染、结肠血吸虫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等。

    (2)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Crohn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3)放射性结肠、直肠炎:多系盆腔恶性病变接受放射治疗后,局部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导致出血,常表现为反复、小量的便血。

    (4)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系因肠系膜的血运发生障碍而使肠黏膜发生缺血、溃疡形成所致。病变以结肠多见,临床表现为在剧烈腹痛后解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

    (5)白塞病(Behcet's disease):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是免疫性血管炎引起血管闭塞,导致肠血供障碍而引起溃疡性病变;也有学者认为本病与感染或遗传有关。溃疡发生在回盲部者最为多见,且易发生出血。

    (6)直肠或孤立性溃疡:引起此种溃疡的原因不甚明确,但溃疡侵蚀血管即可引起出血。

    (7)结肠应激性溃疡:近年来发现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后,可导致便血,甚至表现为大出血,且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炎症、溃疡性病变是便血的常见病因。多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可引起黏液脓血便;重型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性肉芽肿可引起鲜血便;阿米巴痢疾常引起果酱色或暗红色血便;少数肠结核或克罗恩病可发生大出血;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常排出暗红、鲜红或洗肉水样便。总之,便血量及色泽常与病变大小、部位与出血速度有关。                                                                                                                                             

    2、血管性因素 

    出血系下消化道各种血管性病变,导致血管破裂或导致肠系膜血管缺血、肠黏膜的血供障碍所致。常见的病因有:

    (1)内、外痔核形成:内、外痔核发生出血时,多为粪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但少数情况下,内痔出血后,血液可积聚于直肠壶腹部,当血液一次排出时可表现为解暗红或鲜红色血便。痔核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2)直肠、结肠及小肠黏膜下静脉曲张:肝病门脉高压症患者,当侧支循环建立后,极少数患者回、结肠黏膜下静脉可发生曲张,如发生破裂时可引起血便。在行脾切除及胃底血管横断手术后,回肠黏膜下的静脉更容易发生曲张。 

    (3)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Ronda-Osier-Weber综合征):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全消化道,如发生在小肠时易发生出血。本病罕见,属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4)Dieulafoy病:病变发生在胃内者最多见,如发生在小肠或结肠时可引起便血。此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出血多因黏膜下血管受到炎症、溃疡的刺激而发生破裂所致。

    (5)动静脉畸形与血管发育不良:下消化道肠壁血管发育不良、畸形等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出血,近10年来已引起重视,已成为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3、机械性因素

    (1)肛瘘肛裂:很多情况下肛瘘与肛裂可导致出血,但一般出血量不大,有兼症。

    (2)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小肠或大肠手术后:息肉切除时如电凝不够充分,则可导致电凝面出血。肠道手术时止血不充分亦可发生出血。

    (3)肠套叠肠扭转:肠套叠好发于10岁以内的婴幼儿,60%以上的成人肠套叠是继发于肠多发性息肉或肠道肿瘤。肠扭转时间过长时,可因肠管的血运障碍而致出血。

    (4)回盲瓣脱出:少数情况下,如回盲瓣脱出、发生嵌顿时可引起出血。

    (5)结肠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异位于结肠黏膜时,当女性患者月经来潮时可发生血便,月经周期结束时便血也随之停止。

    (6)空肠憩室:发生出血是憩室内炎症所致。

    (7)结肠憩室或结肠憩室病:结肠多发性憩室在欧美国家已成为便血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我国结肠多发性憩室较少见。

    4、肿瘤性因素                                

    下消化道的良、恶性肿瘤较多,是引起出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1)良性肿瘤:

    ①结肠息肉: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幼年性息肉病、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P-J综合征)、增生性息肉病、炎性息肉等。是便血的重要病因之一。

    ②小肠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较少见。

    (2)恶性肿瘤:

    ①小肠恶性淋巴瘤:有时可表现为大出血。

    ②小肠腺癌:较少见。

    ③小肠、大肠类癌:引起出血较少见。

    ④结肠、直肠癌: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出血量一般较小。                                                                       

    腺瘤的分型

    管状腺瘤:腺瘤的80%,多为有蒂型,表面光滑。癌变率最低。

    混合型腺瘤:介于两种腺瘤的中间型,多为粗蒂,表面呈绒毛状或结节状。 

    绒毛状腺瘤:占腺瘤的10%,多无蒂,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癌变率最高。 

    5、全身性疾病

    (1)传染病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重症肝炎或暴发性肝衰竭等。

    (2)血液病:血友病、腹型过敏紫癜(Henoch型紫癜)、胃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肠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肠道。

    (4)其他:如严重败血症食物中毒、汞中毒、尿毒症等均可引起便血。

    一般而言,幼儿、青少年便血以结肠息肉、肠套叠、美克耳憩室及炎症性疾病为常见病因;中、老年患者则以肠道炎症性病变、结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病变为多见病因;肛周病变如痔核、肛裂或瘘管在成人亦不容忽视。

    三、便血的九大疾病及症状

    由于引起便血的疾病甚多,以下仅就常见的九种疾病作简要的鉴别。 

    1.痔核或肛裂、肛瘘

    (1)是便血常见病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出血甚为多见。

    (2)血色一般为鲜红,且与粪便不相混,也不含有黏液,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大便后滴鲜血,尤在硬结大便时更易发生。

    (3)肛裂患者排便时常有疼痛感。

    (4)肛门视诊及指检常可确诊。

    (5)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有利于诊断,可直接窥视到痔核等出血灶。

    2.细菌性痢疾

    (1)急性期常有畏寒、发热、下腹部隐痛等症状。大便常为脓血样,每次量不多,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慢性期为间断性发作的黏液、脓血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痢疾杆菌),但慢性期大便培养的阳性率不高,仅15%~30%。

    (3)结肠镜检查可见病变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溃疡多较表浅,且边缘常不整齐。

    3.溃疡性结肠炎

    (1)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呈反复发作、缓解过程,迁延不愈。发作期有腹痛、腹泻,常伴有里急后重。本病常最早侵犯直肠与乙状结肠,尔后病变可向上逐步漫延,直达回盲部;少数患者其病变可从右半结肠开始,再逐渐向左半结肠蔓延。大便一般为黏液脓血样便,重者可为血水样便。

    (2)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但粪便多次反复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3)病变活动期,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浅表小溃疡,黏膜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黏膜活检,病理如发现腺体杯状细胞减少及发现隐窝脓肿,对诊断有帮助。慢性期者肠道有时可发现炎性息肉,病程长者肠壁有增厚表现。

    (4)X线钡剂灌肠对诊断也有帮助,可见到黏膜皱襞消失、结肠袋消失等表现。

    (5)抗菌治疗效果差,而柳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缓解病情。

    4、直肠癌

    (1)是常见的癌肿之一。凡35岁以上的患者,患有慢性腹泻或有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样便,伴有里急后重,经一般抗炎等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

   (2)直肠指检可发现病灶,对诊断甚有帮助。直肠癌多表现为肠壁上有不规则、质硬的肿块,具有压痛,肿块表面常凹凸不平;指套上常带有黏液、脓血。绝大多数的直肠癌可被指检所发现。

    (3)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癌肿的形状、范围,结合活检可明确组织学诊断。

    5、结肠癌

    (1)中年以上患者,有大便习惯的改变,腹泻或便秘,大便变细,粪便伴有黏液脓血时应疑及结肠癌的可能,少数患者可仅表现为固定性的腹部疼痛。

    (2)右半结肠癌多以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有脓细胞、红细胞,或者隐血试验呈阳性;左半结肠癌多为大便变细或发生便秘的表现,同时大便也可伴有黏液或脓血。少数患者发生肠梗阻症状。

    (3)部分病例可扪及腹部固定性包块,且有压痛。

     (4)晚期病例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5)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癌肿部位、大小及病变范围,结合活组织检查可确定诊断。

    (6)X线钡剂灌肠对诊断也甚有帮助,尤其是对因癌肿浸润而致肠腔狭窄的诊断更较结肠镜检查优越。

    6、直肠、结肠息肉

    (1)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2)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息肉时,表现为大便外附有新鲜血液,血液与粪便不相混为其特点。如果是右半结肠息肉,则血液可与大便相混,但当出血量大时,血液可为暗红色,出血量较小时可呈黑便样表现。

    (3)少数患者有家族史。

    (4)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对诊断有帮助。

    (5)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的部位、形状与数量,并可行活检,以确定息肉的病理类型。

    7、肠套叠

    肠套叠(1)排出黏液血便,常不含大便。腹部有时可触及套叠的包块。(2)X线钡剂灌肠检查不仅可明确诊断,还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8、血吸虫病

    (1)有疫水接触史,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呈脓血样或为大便带血。

    (2)常有血吸虫病的其他临床表现,如肝脾肿大、全血细胞降低等。

    (3)B型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肝纤维化。

    (4)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黏膜有粟粒样黄色结节,有时还可见到溃疡或息肉等,直肠黏膜活检可发现有血吸虫卵。

    9、阿米巴痢疾

    (1)大便多呈果酱样,或呈暗红色,量较多,常伴有脓性黏液,患者多有发热、腹胀、腹痛及里急后重表现。

    (2)大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成堆的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如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有确诊价值。

    (3)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但水肿不显著,溃疡一般较深,常为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溃疡间黏膜正常。病变可发生在大肠的任何部位。

    其他疾病:钩虫病、克罗恩病、小肠憩室炎、结肠憩室炎。

    便血常见的伴发症状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剧烈伴有腹膜炎体征者可见于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   

   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  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 直肠癌等。   

    3、发热   

   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   

   (1)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

   (2)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 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

    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及小肠良、恶性肿瘤等。

   四、便血的危害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一般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当今社会由于工作压力,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物质条件的改变,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也大大增加,特别是结肠与直肠的出血,但偶尔可见上消化道出血。

   很多人对便血不了解,认为便血只是小问题不需要治疗。事实并非如此,大便出血是人体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之一,它可涉及全身各器官系统,既可能是来自消化道的疾病,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忽视便血最直接后果是使许多疾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有便血要第一时间到肛肠专科就诊、咨询和治疗。

    当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便血、滴血,以及严重的喷血将导致头晕、贫血等。

   由于便秘、大便燥结,易挤伤痔核以致便血,病人往往尽量强忍不便,使大便更加干燥,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便血和便秘的恶性循环,使人厌食,造成脾胃功能的失常,导致肛裂、慢性结肠炎、肛瘘、肠癌等发生。

    肛门处的分泌物不仅会污染内裤,还会引起瘙痒、湿疹等肛周疾病,对于女性患者,还将导致一些妇科疾病。

    特别是痔疮的突然发作期,往往加重便血症状和痔核急剧肿胀脱出,进而形成危急重症。

    便血贫血会诱发许多疾病。

    对于儿童来说,贫血可引起小儿细胞免疫功能缺陷,降低血液的摄氧能力,使机体各器官、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导致小儿抵抗力差、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容易患病等。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长期贫血容易导致女性肾脏浓缩功能减退,患者常有多尿、尿比重降低等症状,女性贫血患者还常会出现月经不规则、过多或减少、皮肤干燥、毛发枯疏等症状。

   贫血对老年人的危害比较大,长期贫血导致血红蛋白数量减少,人体内红细胞携带氧的数量也会减少,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体内各个脏器在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很容易导致心脑肾各种相关疾病的出现以及失眠、早衰、痴呆等。

    五、便血了,怎么办?

    1、首先要引起重视,但不必过度惊慌。

    2、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3、要注意自身调节

    在医院哪些检查可以帮到你:

    1、难言之隐,一看了之。

    2、直肠指诊是发现早早期直肠癌的一种可靠而又简便的方法

    3、肛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电子结肠镜可在直视下发现病变及出血部位。

    4、大便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 

    5、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下降,可反映出失血量;白细胞数增高,且有中毒颗粒或空泡,提示有感染。 

    6、X线检查:半数以上病例可借助于x线检查来明确便血发生的部位,钡餐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对反复便血而不能确定出血部位者或持续性出血者,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如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6、无线胶囊内镜:近年来无线胶囊内镜(亦称胶囊内镜)检查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7、新型小肠镜:新型的推进式小肠镜能对病变处进行活组织检查,对疑难性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便血的治疗原则

    1、治疗措施:慎起居,节饮食。痔瘘裂少量便血,中医中药,熏洗坐浴,一般药膏药栓等即可。

    2、补充血容量:便血量大、贫血明显或已发生休克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

    3、应用止血药物:

    4、外科手术治疗 :痔核无痛注射术、环形痔微创PPH术、息肉微波切除术、肛裂微创侧切术、直肠癌TEM手术等

    六、日常生活预防和护理

    健康养生

    1、养成每天定时大便的习惯,(没有大便也要定时到厕所做排便条件反射训练),每次大便时间不宜过长,以5分钟左右为宜。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适当运动,特别是提肛运动 

    3、便后坐浴清洗,保持肛门的清洁。 

    4、大便干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服用润肠通便的药物,如:非比麸,不可长期乱用泻药、排毒药、芦荟胶囊等。

    5、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煎炒、油炸、咖啡、烟、烈酒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和纤维性食物。

    6、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

    7、忌用活血药。

    便血要警惕的人群:

    1.年轻人警惕大便出血

    直肠恶变病人已经趋向年轻化,年龄小于3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已经从10年前的8%上涨至15%。 

    2.中老年人便血更莫大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乙状结肠与直肠的恶变性病变(包括良性与恶性)明显增多。

    预防痔疮便血改掉这三个坏习惯

    1、长期站立或久坐。  

    2、长期饮酒或喜食辛辣食品。   

    3、上厕所时看书看报。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