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期]每一份献血都是生命的礼物

中健网 >> 医疗圈 >> 焦点 2013年06月14日 中健网·专题部 程仓瑞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或称世界献血者日。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 WBDD)。

  献血日的由来及意义

  世界献血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首次“世界献血日”的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感谢您。”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2005年5月24日,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上,192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日为国际性纪念日。每年各有关组织会选定一个主题和一个城市作为宣传中心。

  血液安全对于卫生服务非常重要,它既可以挽救大量的生命,但也可以因为通过输入不健康的血液传播许多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疟疾梅毒等。因此,可靠和安全的血源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世界献血日也是减少上述疾病传播战略的一个重要部份。

  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献血有益健康

  1.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科学家们运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对血液与献血的关系作了研究,发现坚持长期适量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脑血流量提高,从而达到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使人感到身体轻松、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2.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青岛一位专家曾对127名多次献血者、87例高血压者、60例缺血性中风者进行血液流变学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献血者对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芬兰一研究小组对278名42-60岁的男性进行调查,其中献过血的人5年后患冠心病的比例比未献过血的少86%;另一组研究,对献血l-2次的1532人进行追踪观察,结果仅一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 0.043%,同期未献血的2306人中,有226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为9.8%,明显高于献血组;美国一心血管病研究小组的研究亦表明,在3年中,献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仅为未献血者的 1/2。

  3.男子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体内铁元素含量过低易患缺铁性贫血及行动迟缓,过高则适得其反。《国际癌症》曾报道,体内的铁含量超过正常值的10%,罹患癌症的机率就提高,适量献血可以预防癌症。该文还提到,女性因月经周期失血损失了一定量的铁质,故未发现女性的铁含量与癌症发生有明显关系。

  4.可促进、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绪可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沟通大脑及其他组织与器官,使其处于良好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免疫力的增强、抵抗力的提高。而献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工作与生活更加充实。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实际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这是健康长寿的重要要素。

  5.可延年益寿

  国外也曾有学者对66岁以上的332人(献血者)与同年龄、性别的399人(未献血者)作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献血组平均寿命为70.1岁,高于未献血组的平均 67.5岁;献血组的存活率为67%,高于未献血组的40%;献血组的死亡率为33%,低于未献血组的60%。

  献血进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1.献血前注意事项

  为确保血液质量和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必要反应,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天和献血的当天,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献血前一天晚上不要饮食过饱,献血的前两餐不要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不要饮酒,尤其是烈性酒。

  (2) 要保持献血前一晚的良好睡眠,献血前也不要空腹,以免在献血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或低血糖性昏厥。

  (3)献血前不要服药,特别是服用阿斯匹林药,因为其在三天内有降低血小板的某些功能。献血前两天如有感冒、发烧、咳嗽等应暂缓献血。

  (4)首次献血的人中有极少数人会发生晕眩反应,表现为心慌、头晕、面色苍白、恶心等,然后出汗。造成这种反应的因素很多,有的是对献血缺乏生理知识,精神紧张;有的是心理因素,看到别人晕眩,自己也觉得晕了;有的献血前疲劳过度等。所以,准备献血前可阅读一些献血宣传资料,以解除和减轻思想负担,减少献血中不必要的反应。

  2.献血中注意事项

  (1)入座采血时,将肘部暴露于采血台上,让采血护士进行消毒,并配合采血护士核对姓名、年龄、血型。

  (2)采血过程中,内心要充满荣誉感,保持愉快心情;全身放松,保持安静,避免皮肤肌肉收缩,影响进针而产生过度疼痛感。同时可主动向护士咨询有关献血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对献血知识的了解。

  (3)若出现心慌、气闷、出冷汗、口干等感觉时,应告诉采血护士或巡回医生,以便采取处理措施。

  3.献血后注意事项

  (1)采血结束后,献血者应在采血位置上或就近做稍事休息,不得急起,以防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同时按压住针眼部的消毒棉球5分钟止血。,以免针眼处渗血或皮下瘀血。不要屈肘止血,因为屈肘会给手背静脉网回流心脏的血液增加一定的阻力,使血液回流受阻,从血管的针眼处溢出,而出现皮下瘀血;也不要捻动棉球,那样会使血管上的针眼刚粘合住又被揉开。

  (2)献血后的当日,要注意穿刺针眼处的清洁卫生,洗澡以淋浴为好,不要以脏水或肥皂水进入或刺激针眼,以防感染。

  (3)在献血后的1-2日内,适当增加饮水量,注意增加一点高蛋白质和易消化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适当注意休息,不要进行剧烈的活动。个别出现倦怠感觉者,只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也会很快消失的。

  (4)献血者献血后心情应是愉快的,因为自己做了一件无私奉献,有意义的事,献血是不会损害健康的,但是如果在献血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应与采血单位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进行访视和处理。

  (5)献血后,适当地增加一些营养,吃些瘦肉、鸡蛋、 豆制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可促进血液成分恢复更快,但切忌暴饮暴食,亦不要饮酒。造血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这些养料在普通饮食里都有,不必特别去多吃。

  患有哪些疾病的人不能献血

  1.性病、麻风病和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

  3.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寻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单纯性寻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4.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5.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6.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

  7.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较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肾炎以及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慢性胰腺炎

  8.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9.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糖尿病

  10.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精神分裂症、癔病、严重神经衰弱等。

  11.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患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囊虫病及肺吸虫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2.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3.过切除胃、肾、脾等重要内脏器官手术者。

  14.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疾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15.有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和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

  16.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胶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肤炎、硬皮病等。

  17.有吸毒史者。

  18.体检医生认为不能献血的其他疾病患者。

  哪些人暂时不能献血

  1.接受疫苗免疫接种者:接受麻疹,腮腺炎,黄热病,脊髓灰炎活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按种后二周内,风疹活疫苗,狂犬病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接种后四周后,被狂犬咬后经狂犬病疫苗最后一次免疫接种后一年内。

  2.接受动物血清注射者,最后一次注射后四周后。

  3.妇女某些生理期:月经前后三天及经期,妊娠期,流产后未满六个月,分娩及哺期未满一年者。

  4.手术后,半月内拔牙或其他小手术者,阑尾切除,疝补术,扁桃体手术后未满三个月者,较大手术后未满半年者。

  5.患某些传染病病愈后:痢疾病愈后未满半年者,伤害病愈后未满一年者,布氏杆菌病愈后未满二年者,疟疾病愈后未满三年者。

  6.患某些疾病病愈后:感冒,急性胃肠炎,皮肤局限性炎症愈合后未满一周者,广泛性炎症愈后未满二周者,急性泌尿道感染病愈后未满一月者,肺炎病愈后未满三个月者。

  7.近五年内输注全血及血液成分者。

  8.纹身后不满一年者。

  关于献血知识的提问答疑

  由于人们对献血的知识了解不多,所以存在很多疑虑。就大众比较关心几个问题,请河北省中医院血液病专家李晓红教授做了解答。

  1.献血会对健康产生危害吗?

  答;不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反而对身体有益。

  李教授说,一提到献血,有的人就十分紧张,甚至有点恐慌,认为献血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其实,这种看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科学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体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5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000毫升,在一般情况下,约有20%~25%的血液在体内备而不用,只有当特殊情况下才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我们一次献血200~400毫升,才只占总血量的5%~10%,显然对身体是没有影响的,而且献血后人体能迅速恢复血液的相对稳定,如血液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可由组织液渗入血管内,1~2小时就可得到补充,血液中的蛋白质则由肝脏合成,200毫升中的蛋白量只相当于6个鸡蛋所含的蛋白量,很易补充。同时正常人体每时每刻都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和不断有新的补充,不献血时血细胞会照样衰老死亡,献血后反而刺激人体造血功能更加旺盛,使血液更具活力,尤其是对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因此适量献血对身体还是有利的,是一件利国、利民和利己的大好事。

  有些人献血后感到头晕眼花,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主要是因为缺乏献血常识,精神高度紧张,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没有充分休息,过度疲劳、饥饿、酗酒及吸烟造成的。

  2.人过三十不宜献血吗?

  答:没有科学根据。相反,人到中年献血,可预防多种疾病。

  李教授说,从保健医学的角度讲,中年人最宜于进行无偿献血。人到中年造血功能逐渐下降,并且运动量减少,身体代谢趋于平衡,容易发胖,进而出现血铁、血脂、胆固醇、血液黏稠度等项指标超标,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等。健康的中年人如果能在医生指导下定期适量献血,可以减少血液内的各种成分,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流加快,还可以刺激骨髓等造血器官保持旺盛的造血功能,增加血液中年轻细胞的比例,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特别是健康成年男性,血液中的含铁量和含铜量都明显高于其他人。血液中过剩的铁和铜元素,都有加剧血中脂肪氧化的作用,而血脂氧化恰恰是导致心脏病的重要因素。定期献血,可以降低血中铁、铜元素含量,而献血后经常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食物,又能起到抗血脂氧化的作用,故献血者心脏病发生率会大大降低。

  美国专家的研究成果显示,非献血者当中已知有心脏病史的人超过1/4,在献血者中此比例只有8.5%,献血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低于非献血者。英国科学家还发现,男子经常献血可降低血铁含量,因此具有防癌作用。妇女在育龄期每次月经会丢失一部分铁,但绝经后身体内的血铁含量会迅速增高,进行保健型献血有利于保持血液中各项成分指标的稳定正常。

  3.一名健康的公民一生可以献多少血?

  答: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如果一名符合献血标准的健康人按每六个月献血一次,每次献血400毫升计算,那么,一个人一生可献血74次,累计献血量3万毫升。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