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多数哮喘病人未能规范治疗!

中健网 >> 疾病库 >> 呼吸疾病 >> 哮喘 2011年05月30日 中健网·哮喘气管炎 佚名
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患者的气管由于炎症而肿胀,呼吸管道变窄,导致呼吸困难。哮喘发病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


不仅如此。近年还有一种“卫生假说”,指出“城市人太爱干净”可能与哮喘发病率增高有关。鲍一笑解释:因为爱干净,人们感染病菌的机会减少,免疫系统对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随之下降;与此同时,抗过敏的能力弱化。在这种“卫生假说”里,感染和过敏是相互抑制的关系,感染少了,过敏就增多了。中山医院呼吸科的金美玲教授同意这种说法:“尽管尚没有看到正式的科研报告,但临床上的确发现有这样的现象。”

病人怕“激素”,许多医生也不恪守治疗规范

哮喘诊治专家认为:“我们也许无法阻止哮喘发病率在人群中的总体上升,但这种病是可防可治的。现在的问题在于防治体系建设。”医学界用“控制率”来评估患者的治疗情况。“高增长率、低控制率”,是目前中国哮喘治疗的尴尬现状。

金美玲说:“对哮喘的规范治疗,中国的专科医生们早已有了共识。全国性的治疗指南始终在修订、完善中,国际同行在治疗上有一点改变和进步,我们就会尽快写入指南,告诉全国的医生们。”在这些“共识”中,让患者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即吸入喷雾治疗,是哮喘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遗憾的是,恪守规范的医生仍然很少。中国患者对“激素”非常警惕,一旦听说要长期使用,就想尽办法逃避。最典型的办法,是躲避哮喘专科医生。万欢英在一次义诊时遇到的一个女患者,令人心痛:她为了逃避吸入喷雾、逃避“激素”,10多年来一直网购某种保健品,最近发现控制效果变差了。万欢英说:“她不知道,多数所谓保健品里添加了比喷雾剂量更多的激素!否则怎么可能有效?现在效果变差,是因为激素力道已经不够,要加量了。”

很多不规范治疗的病人,最后都进了抢救室,抢救时用的全身性激素,副作用远远大于“吸入喷雾”——“为了躲避低剂量的激素,最终却用上了高剂量的全身性激素,你看看!”专科医生们反复强调,长期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是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也是安全的。

规范治疗只靠专科医生,实在势单力薄


“多年来,我们发现教育医生的难度,竟然大大超过教育患者。”鲍一笑、金美玲不约而同地这么说。他们都曾参与各种形式的医生教育。

让金美玲印象深刻的是给社区全科医生上继续教育课程。“社区医生大概真的是太忙了,都不愿意来上业务培训课。”金美玲发现,如果有区卫生局的人到场点名,上课人数就多,反之就很少。

鲍一笑说:“我一次门诊最多看30多个病人,上海所有哮喘医生加起来看的病人数量,也不及总量的一个‘零头’。社区医院又靠不上,我们只好另想办法。”

今年起,上海市教委和市卫生局在杨浦区启动了“医生进校园”试点项目,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医学、儿童保健、心理学等专家进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校园指导校医,共同为儿童健康服务。鲍一笑是杨浦区首批26名专家之一。

“我们正在设计儿童哮喘校园防治的程序,只要加载到幼儿园等的电脑系统中,就能记录儿童哮喘长期跟踪档案。”鲍一笑说,这个项目有两部分任务,一是确诊可疑病患,二是规范治疗,包括请老师和校医一起给患儿家长做工作,说服他们接受规范治疗。

在接受采访时,医生们提出了很多建议:

——家庭医生参与慢性疾病防治应提高效率,减少事务性工作,做到忙而有效;

——医生在职培训必须系统化、规范化,为防随意缺席,“点名”看来必不可少;

——非专科医生不要越俎代庖,给哮喘病人不正确的治疗建议;——保健食品,尤其是打着中成药旗号的,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不能再让混有激素的“保健品”贻误患者;对医药、医疗宣传广告也必须严查严管。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