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呼吸衰竭的治疗与研究显著提高

中健网 >> 疾病库 >> 呼吸疾病 >> 呼吸衰竭 2010年02月05日 中健网·呼吸 佚名

呼吸衰竭在临床极为常见,病死率较高,常见的急低氧性呼吸衰竭平均为40%,重症获得性肺炎为22%-70%,严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更可高达50-90%。呼吸衰竭的主要救治手段是呼吸支持技术。首医大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辰教授等主持的“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科学与技术创新,显著提高了对呼吸衰竭的治疗和研究水平。其成果已在30个省市自治区的获得临床应用,并写入临床指南和教科书,成为行业技术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种新型面罩获广泛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列入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项目”。

  典型病例1

  男性患者66岁,两年前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入院前一天发热、咳嗽、咳痰、呼吸愈加困难。收入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诊断为重症肺炎合并I型呼吸衰竭。由于患者呼吸衰竭进展快,缺氧严重,传统做法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有创通气,如图1所示)以改善缺氧。但这个患者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应用过大量化疗药物,身体免疫力低下,一旦插管后容易加重肺部感染,使治疗难度加大。医生选择了无创正压通气,不用插管,通过面罩给予患者正压通气辅助呼吸,改善缺氧(如图2所示)。最终好转出院。

  无创通气早期干预呼吸衰竭,可有效地延缓呼吸衰竭的进展,避免气管插管,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轻中度呼吸功能不全时,若不给予及时干预,气管插管率高达15.2%;若在早期就应用无创通气方式,可使气管插管率降至4.7%,显著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

  典型病例2

  男性患者68岁,反复咳嗽、咳痰20余年,活动后气短4年,渐发展至上二楼便感呼吸困难,一个月前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一周前咳嗽加重,咳黄脓痰,体温最高39℃,一天前出现神志不清,转入北京朝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I型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性脑病。在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加强气道痰液引流和抗感染治疗一周后,患者肺部感染得以控制,但此时自主呼吸功能仍未完全恢复,尚不具备拔除气管插管的条件。朝阳医院的医生打破常规做法,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改为无创通气,经过3天的治疗后,患者病情进一步好转,转至普通病房。

  有创机械通气的撤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做法是:必须等至患者自主呼吸功能完全恢复才能拔管。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患者的插管时间,除了给患者带来较多的痛苦和医疗费用外,往往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新一轮的肺部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增加患者的病死率,这在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尤其常见。朝阳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的撤机策略治疗患者,可使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缩短5天,住RICU时间显著缩短4天,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由28%降至6%,住院病死率由16.2%降至2.1%。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