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历史及发展

中健网 >> 疾病库 >> 护理 >> ICU护理 2006年03月01日 中健网·护理 佚名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即已认识到了给予外科手术病人特别管理的重要。1863年伟大的护理事业的先驱者南丁格尔就曾撰文提到,其时“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以后又进一步扩大到为失血、休克等危重外科病人开僻的“小房间”存在相当长的时间,直至本世纪20年代被正式命以“术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最早的“术后恢复室”主要是为神经外科病人设置的,此后各种专科及综合性的“术后恢复室”作为麻醉科或外科的一部分相继成立并很快普及。50年代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了“术后恢复室”向更高层次发展。50年代初,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流行多发性神经炎。为抢救呼吸衰竭病人,麻醉科医师携带呼吸器介入了病房的抢救工作,并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很早以来人们即已认识到机械辅助呼吸对呼衰病人具有重大的治疗价值,但其笨重的体积、复杂的操作和有限的功能妨碍了其在病房的利用。然而在50年代以后,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各种新型轻便的呼吸机相继推出。与此同时,循环系统压力和心电监测技术也不断改善,并研制出一系列

能够用于病房的设备。其中,60年代末,由Swan-Ganz医师研制的气囊导向的肺动脉导管,更将过去仅能应用于实验室的一项循环监测技术安全和方便地应用到病人床旁。除了压力监测外,利用Swan-Ganz导管进行热稀释法测量心排量也远较过去染料稀释法简便易行。这些变化显著地拓展了临床监测视野和治疗能力,为危重病人治疗的专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促进“术后恢复室”发生根本的转变,更应归功于对危重病人认识上的进步。现代病理生理学已经从整体上认识危重病人,这些病人虽然原发病可以各不相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均有可能循同一途径(common Path way)导致心、肺、肝、肾、脑等重要内脏器官的损害并危及生命。在这个阶段,不同疾病的治疗任务和原则是相同的。此外,现代医学分工日趋精细,在有力地促进某一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限制了它们向专科以外的发展。这样,对于危重病人的治疗,其难度和要求已非一般临床专科能力所及,有必要将危重病人作为一特殊群体给予单独治疗和管理。

.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err:标签"内容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err:标签"内容带图片的信息列表_59120"数据源读取错,原因:传递到 left 函数的长度参数无效。]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