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期]脑卒中一级预防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7年02月27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王召
各级医院须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各地应积极建立示范社区,及时筛查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治疗和随诊;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严格监测血压,规律药物控制治疗,及时调整用药剂量(Ⅰ级推荐,A级证据)

  一、出血中风病一级预防

  中国指南的证据和推荐级别

  推荐级别:

  Ⅰ级推荐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Ⅱ级推荐    基于B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Ⅲ级推荐    基于C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Ⅳ级推荐    基于D 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证据级别:

  A 级证据    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

  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

  B 级证据    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

  C 级证据    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

  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

  D 级证据    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二、证据充分的可干预危险因素

  1、高 血 压

  推荐意见(1)-新的推荐

  1.积极推荐采用家庭自测血压方式以促进血压有效控制(Ⅰ级推荐,A级证据)。

  2.若能有效降压,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均可推荐以降低卒中风险。具体药物选择应基于患者特点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3.H型高血压应当是中国脑卒中防治的新策略,在降压的同时补充叶酸能够更有效减少脑血管事件(II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2)-修改的推荐

  ACCORD研究显示强化降压(SBP <130mmHg)并未降低卒中风险.

  推荐意见(3)-同2010版推荐

  1.各级医院须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各地应积极建立示范社区,及时筛查新发高血压患者并给予治疗和随诊;30岁以上者每年应至少测量血压1次,高血压患者应严格监测血压,规律药物控制治疗,及时调整用药剂量(Ⅰ级推荐,A级证据)。

  2.早期或轻度高血压患者首先采用改变生活方式治疗,3个月效果仍不佳者,应加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度以上高血压患者除应改进饮食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外,应进行持续、合理的药物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饮食、中医疗法

  l粗粮、杂粮、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等。

  l少吃盐,少吃甜食,少吃动物脂肪,戒烟戒酒。

  l宜多吃含钾食物:黄豆、番茄、西葫芦、芹菜、苹果、香蕉、梨等。

  l多吃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鱼、牛奶、鸡蛋、豆类等。

  l茶饮治疗!?如:菊槐茶、二子茶、夏枯草降压茶等。

  2、吸  烟

  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史的影响后,长期被动吸烟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比不暴露于吸烟环境者的相对危险增加1.82倍,且在男性和女性中都有显著意义。

  吸烟是缺血性卒中的一项强有力危险因素,可使其风险增加近一倍,使SAH风险增加2~4倍。

  推荐意见

  1.吸烟者应戒烟,动员全社会参与,在社区人群中采用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吸烟者进行干预,包括:心理辅导、尼古丁替代疗法、口服戒烟药物等(Ⅰ级推荐,A级证据)。

  2.不吸烟者应避免被动吸烟(Ⅰ级推荐,B级证据)。

  3.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主动与被动吸烟危险性的认识。促进各地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法规;在办公室、会议室、飞机、火车等公共场所设立禁烟区和特定吸烟区,以减少吸烟的危害(Ⅱ级推荐;B级证据)。

  3、糖 尿 病

  糖尿病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将卒中风险增加一倍以上,而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将死于卒中。糖尿病患病期间同样增加非出血性卒中风险(3%糖尿病患病期间每年增加3%)。

  积极的降压治疗可降低伴随糖尿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卒中发病率。

  推荐意见(1)

  .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Ⅰ级推荐),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或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Ⅰ级推荐)。

  推荐意见(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及可耐受性在140/90mmHg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血压,降压药物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面获益明显(Ⅰ级推荐,A级证据)。

  .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卒中的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单纯高甘油三脂伴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降低卒中风险(II级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卒中(B级证据)。

  饮食、中医疗法

  1.控制饮食,少吃主食,最好吃粗粮代替主食。如:高粱、荞麦、玉米等。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油菜、白菜、西红柿、黄瓜等低淀粉的蔬菜,两餐之间可少量食用水果。

  2. 戒烟戒酒。

  3. 禁用食物:白糖、红糖、葡萄糖及糖制品,如:糖果、糕点、果酱、蜜饯、冰激凌、甜饮料等。另外含碳水化合物的土豆、山药、藕、蒜苗、胡萝卜少用或食用后减少主食量。

  4. 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牛油、羊油、奶油、黄油等少用,最好不用。可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花生、核桃、芝麻、瓜子中含脂肪多,故不吃或少吃。

  5.茶饮治疗!?

  糖尿病中药泡茶方

  方一:苍术10克,葛根30克,生晒参3克。(适用于脾虚患者,常可见饮食稍多则腹胀,食后常困倦思睡、易胸闷呕恶、易腹泻、舌有齿痕)

  方二:肉桂6克,山茱萸15克,五味子3克。(适用于阳虚患者,平素畏寒怕冷,平素疲倦乏力,四肢不温,性功能减退或易口腔溃疡,舌质多淡)

  方三:翻白草30克,西洋参3克,葛根10克。(适用于内热重患者,糖尿病三多症状较明显,怕热喜冷饮,口气重,舌红。)

  方四:天冬15克,麦冬15克,山药10克。(适用于消瘦患者,常口舌干燥,手足心烦热出汗,舌苔干)

  3、心 房 颤 动

  推荐意见(1)

  1.40岁以上的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确诊为心房颤动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对年龄>65岁患者,建议在初级医疗保健机构通过脉搏评估联合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积极的房颤筛查(Ⅱ级推荐,B级证据)。

  2.应根据心房颤动患者绝对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评估、患者意愿以及当地医院是否可以进行必要的抗凝监测,决定进行何种抗栓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

  3.对瓣膜性房颤卒中高危且出血性并发症风险较低的人群,建议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INR目标值范围在2-3)(I级推荐,A级证据)

  4、其他心脏病

  推荐意见

  成年人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I级推荐)。已确诊或疑为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包括人工瓣膜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卵圆孔未闭与房间隔动脉瘤、心脏肿瘤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诊治;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制定具体预防卒中方案。

  5、血 脂 异 常

  研究发现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HDL-C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可以减少47%。

  基于26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涉及95000名患者的数据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使脑卒中发生率由3.4%降至2.7%。

  推荐意见(1)

  1、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血脂检查;缺血性卒中等高危人群,有条件者建议定期(6个月)检测血脂(I级推荐)。

  2、血脂异常患者依据其危险分层决定血脂的目标值。首先应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分型决定(I级推荐)。

  3、血脂异常伴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为卒中高危/极高危状态,此类患者不论基线LDL-C(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如何,均提倡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将LDL-C降至1.8mmol/L(2.5-4.1mmol/L)以下或使LDL-C水平比基线时下降30%-40% (I级推荐,A级证据)

  推荐意见(2)

  4、对于他汀类药物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非他汀的降脂疗法,例如依折麦布、烟酸等,但这些药物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

  5、可以考虑将烟酸用于HDL-C降低或脂蛋白(a)升高者,但其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因烟酸治疗有增加肌病的风险,应谨慎使用(Ⅲ级推荐,B级证据)。

  6、可以考虑贝特类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但其对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

  6、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切除术绝对获益较小(每年大约1%),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卒中和死亡)发生率超过2.7%-3.1%时,手术获益就会被并发症完全抵消。

  近期的研究显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卒中的年发生率降低到约≤1。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无论其是否进行血管重建,他汀类药物治疗均适用。

  推荐意见

  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2.建议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卒中风险。推荐的食盐摄入量≤6g/d,钾摄入量≥4.7g/d(I级推荐,A级证据)。3.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制品的摄入并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每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食油每日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I级推荐,A级证据)。

  7、饮食和营养

  水果和蔬菜高摄入组相比低摄入组的脑卒中事件的RR为0.69(95%CI 0.52~0.92)。

  在至少每月进食一次鱼类的人群中,缺血性卒中风险有所下降(RR 0.69;95%CI 0.48~0.99)。

  钠的高摄入量伴随脑卒中危险性增高,同时钾摄入量增多伴随脑卒中危险性降低。

  推荐意见

  强调增加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制品的摄入并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每日摄入新鲜蔬菜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食油每日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I级推荐,A级证据)。

  8、缺乏体力活动

  推荐意见

  ?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卒中风险(Ⅰ级推荐;B级证据)。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患者的运动限度,个体化制定运动方案。

  ?健康成年人(身体因病不适合运动者除外)每周应至少有3-4次,每次至少4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Ⅰ级推荐;B级证据)。

  9、肥胖和超重

  推荐意见

  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以降低血压,减少卒中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

  肥胖和超重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Ⅰ级推荐)。

  三、尚未充分证实或可干预的潜在危险因素

  1、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患者应从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给予积极主动干预,针对代谢综合征的各个独立疾病进行治疗管理(I级推荐)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实施个体化治疗(包括降低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血糖及抗血小板治疗等)。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不统一,目前的观点认为,在代谢综合征中胰岛素抵抗及高血糖的核心作用被血脂异常取代了。

  2、饮  酒

  ?大多数研究表明,酒精消耗量和脑卒中发生的危险之间有一种J形曲线关系。

  ?男性每天较适宜的饮酒量为高度白酒不超过50ml(1两,酒精含量<25g),啤酒不超过640ml,葡萄酒不超过150ml(女性酒精摄入量需减半)可能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普通人群(非妊娠、非哺乳期)应通过食用蔬菜、水果、豆类、肉类、鱼类和加工过的强化谷类满足每日推荐摄入量叶酸(400μg/d),维生素B6(1.7mg/d)和维生素B12(2.4μg/d),可能有助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

  已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可以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族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但其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Ⅱ级推荐,B级证据) 。

  4、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中风的危险性增大,是中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2.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增大患者痴呆的危险性。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糖尿病的关系

  1.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增加冠状动脉疾病死亡率。

  2.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危险性。

  3.影像疾病的严重程度。

  其他:引起妊娠并发症,如习惯性流产、先兆子痫、早产、新生儿体重偏低及某些新生儿缺陷。

  5、睡眠呼吸紊乱

  睡眠呼吸暂停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睡眠呼吸暂停严重性相关,在每小时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20次/小时的人群中脑卒中风险增加了3倍。

  对有睡眠呼吸紊乱的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有条件时可行多导睡眠图监测睡眠呼吸紊乱(Ⅲ级推荐,C级证据) 。

  对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可以进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等治疗(Ⅲ级推荐,C级证据)。

  6、高凝状态

  大部分遗传性和获得性高凝状态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而与动脉源性缺血性卒中关系不大。

  通过基因筛查检测遗传性高凝状态对首发脑卒中一级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完全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

  对具有遗传性和获得性的无症状易栓症患者采用特异疗法对卒中一级预防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Ⅲ级推荐,C级证据)。

  没有证据显示对持续性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脑卒中发生(Ⅲ级推荐,B级证据)。

  7、炎症和感染

  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均与脑卒中风险相关。

  ?对没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可以考虑检测炎性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或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评价其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但其作为临床常规检查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证实(Ⅱ级推荐;B级证据)。

  可以考虑对hs-CRP水平升高(>2.0 mg/dl)的患者应用他汀类的药物降低脑卒中的风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

  类风湿关节炎和全身性红斑狼疮等慢性炎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Ⅰ级推荐;B级证据)。

  8、偏 头 痛

  推荐意见

  对于有先兆的女性偏头痛患者,应重视脑卒中的预防。吸烟者建议戒烟(I级推荐;B级证据);可以考虑使用口服避孕药(尤其是含雌激素类的)的替代品(Ⅲ级推荐;B级证据)。通过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有可能减少脑卒中发生风险,但应避免过度使用选用一些收缩血管的药物(Ⅲ级推荐;C级证据)。

  不建议在偏头痛人群中使用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来预防脑卒中(B级证据)。

  9、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阳性卒中家族史增加近30%的卒中风险[OR 1.3;95%CI在1.2-1.5之间;P<0.01]。

  Framingham研究显示父母65岁前有卒中史会增加子女3倍的卒中风险。

  单卵双胞胎发生卒中的比值比(OR)是双卵双胞胎的1.65倍。

  四、 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一级预防

  ?一项荟萃分析收集了9个大型随机试验(纳入超过10万名受试者,平均随访6年),评估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事件一级预防中的效益,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没有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风险。因此,健康人群是否应使用阿司匹林预防首次卒中,取决于其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仅某些特殊人群可获益 。

  ?女性健康研究结果,阿司匹林使女性脑卒中降低1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降低24%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提示,年龄>65岁的女性受试者获益最大。

  ?近期日本对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预防试验结果,发现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并无明显益处。

  推荐意见(1)

  推荐在脑卒中风险足够高(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的个体中使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预防(Ⅰ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更高风险的患者(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10%),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也是合理的,其收益远超过治疗相关的风险(II级推荐;A级证据)。

  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低危人群的脑卒中一级预防(A级证据)。

  阿司匹林(每日75mg或隔日100mg)可用于风险足够高(45岁以上)的女性预防首次脑卒中(Ⅱ级推荐,B级证据)。

  推荐意见(2)

  对于无其他明确的心脑血管病证据的糖尿病或糖尿病伴无症状周围动脉性疾病(定义为踝肱指数≤0.99)的患者,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脑卒中一级预防(B级证据)。

  可以考虑阿司匹林用于预防慢性肾病患者首次脑卒中的发生(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73m2)(III级推荐;C级证据)。但这一建议并不适用于严重肾病患者(4或5期,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1.73m2)。

  五、总结

  1.控制血压

  2.控制血糖

  3.降低血脂

  4.戒烟戒酒

  5.控制饮食,适当锻炼。

  6.坚持定期体检。(同型半胱氨酸)

  中医:避风寒,调情志,慎起居,节饮食,适运动。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