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期]中医治疗慢性腹泻

中健网 >> 公益行 >> 健康有道大讲堂 2014年06月18日 中健网·健康有道 刘建平
刘建平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治:擅长运用浊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及异型增生、真性无酸、胃癌前期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便秘、腹泻、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

    在很多人眼里,腹泻如同感冒发热一般,是一种小毛病,谁一生中没有拉过肚子呢?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病人数达14亿人次之多,所以腹泻不是小问题。了解腹泻的常识,对于我们更好的预防、治疗腹泻至关重要。

一、概述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伴或不伴腹痛、腹部下坠、里急后重等。

二、病因

    1、季节因素:

    由于高温多雨的季节变化,为细菌、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滋生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的话就很容易感染,外伤的感染、疾病的传播等都会引发腹泻 。一般在夏季秋季发生腹泻较多。

    2、消化不良:

    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食物,或由于胃肠动力不足,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腹胀、腹泻等。婴幼儿老年人较容易出现。

    3、食物中毒

    由于患者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未煮熟的食物等引起的急中毒性疾病。多以急性腹泻出现,且夏季发生较多。

    4、胃肠道疾病

    腹泻不是仅见于肠道疾病,胃部疾病同样可导致腹泻。

    胃部发生炎症、溃疡和肿瘤时,势必影响胃酸分泌、胃酸的杀菌作用和胃肠道的消化作用,所以易于发生肠道感染和吸收不良性腹泻。发生胃泌素瘤时,胃分泌大量的胃酸,影响小肠的消化吸收,刺激肠道蠕动增强,可以引起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脂肪泻。

    胃癌、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大肠癌肠结核、炎症性肠病、痢疾等均可引起腹泻。

三、慢性腹泻相关检查

    (1)便常规:便常规是最常规检查,也是出现腹泻后最初步的检查。粪便的常规检查项目是大便的性状、是否存在白细胞、以及是否存在潜血等情况。

    性状:对大便颜色、稀稠做初步了解。

    有白细胞:要考虑是体内炎症导致的腹泻。

    有红细胞、潜血:考虑有消化道出血

    标本留取后即可送检,须在30分内完成。

    (2)血常规

    急性腹泻以感染性占大多数, 所以查血常规看白细胞计数,可以辅助推断体内是否有感染、炎症的存在,或者推断腹泻是否有可能由炎症引起的。

    慢性腹泻病程长,属于消耗性疾病,查血常规中血红蛋白可检查是否伴有贫血

    (3)便培养

    大便细菌培养报告一般有两个内容:

    一是致病原是何菌,明确报告腹泻的“致病菌是××菌”。

    二是药物敏感试验,报告某药对该菌的敏感性。主要是为临床用药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便培养对于多种肠道疾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食物中毒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

    标本留取后即可送检,在1小时内完成。

    (4)结肠镜

    结肠镜的检查最直观,对由结、直肠疾病引起的腹泻具有诊断性意义。

    它通过肛门插入逆行向下可检查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以及与大肠相连的一小段小肠(回盲末端)。通过镜子可以清楚地发现肠道病变。

    所以结肠镜检查是查明腹泻原因的主要手段。

    (5)钡灌肠

    灌入体内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钡剂,然后通过X射线照射钡剂在体内形成的形态来确定直肠、结肠病变,找出腹泻原因是否和直、结肠有关。

    一般用于不耐受结肠镜患者,替代结肠镜检查,但观察不如结肠镜直观。

    (6)小肠镜

    可以检查出腹泻是否是由小肠疾病的原因引起的。

    小肠是人体中最长的消化管道,位于消化道的中段,成人全长约5~7米,检查起来相对复杂,费用比较高,而且小肠疾病患病率相对较低,所以小肠镜的使用率比较低。

四、腹泻的治疗

1、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不建议滥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使用条件:

    (1)一些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特别低下癌症患者或者严重的痢疾患儿、老年人腹泻等。

    (2)细菌性感染: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如痢疾等。或者便常规明确提示有白细胞者。

    (3)明确有病毒感染者。

    药物:三代头孢、喹诺酮类、甲硝唑等

2、肠粘膜保护剂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服用后可均匀的覆盖于肠腔表面,不仅对粘膜具有保护作用,还可对病毒、致病菌产生抑制作用。

    药物:蒙脱石散(思密达等)。

3、微生态制剂

    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菌群失调性腹泻。服用后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群,抑制肠道中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改善肠道环境,提高免疫力。

    布拉氏酵母菌散、复方嗜酸乳杆菌、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双歧杆菌(整肠生、培菲康、贝飞达、美常安等)。

4、止泻药物

    直接、间接抑制肠粘膜感受器,消除蠕动反射,减轻肠道蠕动。

    药物:洛哌丁胺(易蒙停)、复方地芬诺酯(止泻宁)、药用炭。

5、补液,防止脱水

    腹泻时要喝足够的液体(米汤加盐、盐糖水、服口服补液盐、进食稀食)以防治脱水。

    值得注意:

    ★以上药物均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若患者在治疗三天后仍不见好,出现下列六大表现之一,应马上去医院诊治:

    ①便次增加;②不能进食;③频繁呕吐;④明显口渴;⑤发热;⑥大便带血。

    值得警惕:

    ★滥用药物。有的患者病急乱投医,今天西药,明天中药,尤其是抗生素。轻信非专业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法,用药不当、剂量不对、以及因个体差异的原因,都会造成药品使用不对症,引起病情的变化,甚至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轻视正规医院科学检查,自查自判。胃肠病治疗中,科学、系统、准确的检查是胃肠病治疗的基础,权威、有效的疗法是胃肠康复的保障,而许多患者在治疗中,都犯了“轻检查重治疗”的错误,错误的诊断必然导致错误的治疗,使胃肠成为“久治久病”。

6、中药治疗

    不管急性还是慢性腹泻,中医根据辨证分型,选择中药治疗均有不错效果。

五、腹泻的预防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勿吃不洁净、腐败食物。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警惕病从口入,预防腹泻。

    2、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防治交叉感染。

    3、适当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调节情绪,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均可引起慢性腹泻。

    5、食疗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疗是一种安全无毒而又有效的一种治病方式。

    我们在此推荐几款食疗粥,用于涩肠止泻。

   (1)芡实山药粥

    材料:芡实、干山药各30克,糯米、粳米50克,沙糖适量。

    做法:芡实、山药、糯米洗净后加沙糖,同煮成粥。

    用法:供四季早晚餐食用,温热服。

    功效:补脾固肾止泻。

    (2)莲子芡实粥

    材料:莲子15~20克,芡实15~3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

    做法:用莲子、芡实同米共煮成粥。

    用法:早晚餐食用。

    功效:健脾养心,益肾止泻。

    (3)薏米粥

    做法:大米200克,薏米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

    功效:薏米具有健脾除痹、利水渗湿的功效。

    (4)扁豆山药粥

    材料:扁豆、山药各60克,大米50克。

    做法:上3味洗净后同入沙锅煮粥

    用法:可经常服食,小儿量减半。

    功效:健脾益胃止泻。

    (5)乌梅粥

    材料:乌梅15~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乌梅入锅,加水适量,煎煮至汁浓时,去渣取汁,加入淘净的粳米煮粥,至米烂熟时,加入冰糖稍煮即可。

    功效:泻肝补脾,涩肠止泻。

六、腹泻的分型

1、按性质分型

    (1)慢性腹泻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慢性腹泻对人的健康威胁很大,长期腹泻可以造成消瘦、贫血、脱水、营养不良等,使本来就虚弱的抵抗力越发降低,所以要引起重视。

    分类及病因

    ①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存在大量高渗食物或药物

    肠腔渗透压增高会使体液中水大量进入肠腔而造成腹泻。

    如:口服山梨醇、甘露醇、硫酸镁、先天性乳酸酶缺乏、小肠绒毛萎缩所致双糖酶缺乏

    特点:

    a)大便量<1L/d

    b)禁食后腹泻停止或减少<500ml/d

    c)肠腔内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d)粪便酸度增高,PH<5(正常7)

    e)粪便电解质含量不高

    ②分泌性腹泻

    定义:由于胃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过度引起腹泻。

    胃肠道内分泌激素增加(胃泌素瘤、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5-羟色胺等)胃肠粘膜细胞分泌增多而产生腹泻。

    肠毒素:各种肠毒素引起粘膜分泌增加,但无损伤。

    内源性、外源性导致腹泻物质

    胆酸、脂肪酸、某些泻药大量进入结肠刺激结肠分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特点:

    a)大量水样便、无脓血、无腹疼>1L/d

    b)禁食24-48小时,腹泻不能缓解

    c)粪便含大量电解质,渗透压与血浆接近

    d)粪便PH值偏碱性或中性(与血浆相似)

    ③渗出性腹泻

    肠粘膜的完整性受到炎症、溃疡等病变的破坏时,可造成大量的渗出而引起腹泻肠道局部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a)病原体吸附于肠粘膜表面产生细胞毒素使肠粘膜细胞变性坏死、蛋白质、粘液渗出同时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

    b)病原体吸附入侵肠粘膜病大量繁殖和产生毒素,引起肠粘膜变性、坏死、渗出发生腹泻。

    c)病原体入侵肠粘膜细胞,使炎性细胞侵润释放炎性介质引起肠粘膜变性、坏死、渗出发生腹泻非感染性因素导致肠粘膜损害、炎性渗出产生腹泻。

    特点:脓血便、每日大便量少、粪便PH偏碱

    ④胃肠运动异常性腹泻

    胃肠运动过快,食糜没有足够时间被消化和吸收,而产生腹泻。

    例如:肠易激综合征、甲亢、类癌综合征、胃泌素瘤、甲状腺髓样癌的内分泌物质引起胃肠运动加快产生腹泻。

    小肠疾病的腹泻疼痛常在脐周,便后常不缓解;结肠疾病的疼痛多在下腹,且便后疼痛可缓解或减轻。

    治疗:

    首先要注意休息,保暖。积极治疗原发病。腹泻时饮食要非常注意,禁忌食物包括:咖啡、饮料、粗糙的高纤维食物以及刺激性辛辣食品,如辣椒、咖喱等佐料。鼓励多饮水 。

    一般慢性腹泻便常规没有白细胞,不要乱用“消炎药”,可选用帮助消化的酶类药物,还可以用一些调节肠道菌群的益生菌类药物。腹泻严重伴脱水者,应及时送医院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中医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上疾病多伴有腹泻,而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西药往往疗效欠佳,中医药疗效显著。

    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泄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

    其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

    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在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实证: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

    虚证: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克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中医根据症状、舌脉,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治疗慢性腹泻,疗效显著。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①寒湿中阻证

    主症:大便清稀、腹部凉痛。

    次症:恶寒怕风,食欲不振,脘腹闷胀,  腹痛肠鸣,小便清少,身重乏力,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助运。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浊;苍术、茯苓、半夏、陈皮健脾祛湿,和中止呕;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气机,加木香理气止痛。

    ②大肠湿热证

    主症:泻下不爽,便黄臭秽。

    次症: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口苦口粘,腹部绞痛,泻下急迫,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调理胃肠。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加木香理气止痛,甘草甘缓和中;车前子、茯苓利水止泻。

    ③肝郁脾虚证

    主症:腹痛而泻,气怒症重。

    次症:泻后痛缓,胸胁胀满,两胁痛胀,嗳气纳少,肠鸣矢气,泛吐酸水,苔白薄腻,脉象细弦。

    治法:舒肝健脾,缓痛止泻。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补虚,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④脾肾阳虚证

    主症:晨起泄泻,脐腹凉痛。

    次症:喜暖喜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腹痛即泻,泻后痛止,舌胖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补骨脂温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加附子、炮姜温脾逐寒。

    ⑤三伏贴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了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正是预防调理慢性腹泻的大好时机 。

    我们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浊毒”理论,创制冬病夏治1到8号方,针对慢性胃肠病,尤其是慢性腹泻,根据不同的病症,辨证施治,起到了化浊解毒、健脾止泻的作用。

    贴敷时间

    夏    至:2014年6月21日

    头 伏:2014年7月18日-2014年7月27日

    中 伏:2014年7月28日-2014年8月06日

    末 伏:2014年8月07日-2014年8月16日

    (2)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时呈水样便。伴腹鸣、腹痛或里急后重。发病急剧,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病程在1~3周之内 。

    ①病因(感染多见):

    饮食不当:食用不洁净食物和暴饮暴食

    肠道感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旅行者感染

    药物引起:泻药、高渗性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药(利血平、胍乙啶等)在服药期内导致腹泻。

    感染性腹泻临床上除腹泻外,一般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增多、便常规中出现白细胞。

    ②治疗

    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流食为主,如米汤、藕粉,或稀粥、面汤等,从少量开始,慢慢地恢复正常饮食。

    便常规有白细胞者可适当服用消炎药物。

    腹泻严重伴脱水者,及时送医院给予静脉输液治疗。

    患者在治疗三天后仍不见好,应马上医院诊治。

    ③预防

    忌生冷,尽量吃熟食,少吃、不吃生、半生食品。

    注意饮食卫生,外出就餐选择正规餐厅。

    防治食物中毒,不吃变质腐败食品。

2、按季节分类

    (1)夏季腹泻

    夏秋季节天气炎热,雨水较多,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夏季炎热,人们休息不好,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腹泻病。夏秋季节多有各种瓜果、凉拌荤素菜或冰镇饮品。如果这些食品的制作过程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污染而导致人们食用后感染机会增多。夏秋季节苍蝇和蟑螂滋生,可携带致病菌,传播疾病。

    ①细菌性痢疾

    病因: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人在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污染的饮料等就可能发病。

    症状: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脓血样大便。患者有肛门坠胀、大便想拉又拉不出的感觉,即里急后重。 

    对策:腹泻患者,特别是出现脓血便者要及时化验大便,一旦确诊要及时用抗生素治疗。有痉挛性腹痛者,不可随意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以免导致大量毒素和细菌滞留在肠道而加重中毒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菌痢病人特别是儿童,没有腹泻症状,却表现为高烧、嗜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阵阵抽风、血压下降等症状,通过粪便化验才证实是患了菌痢,这便是中毒型菌痢。由于中毒型菌痢来势凶猛,在发病初24小时内变化急剧,延误诊治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在夏季遇到突发高烧、血压下降、呼吸循环衰竭而找不到病因时,即使没有腹泻也要警惕是中毒型菌痢,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急于服用止泻药,认为只要止住腹泻就好了。其实不然。因为服用止泻药后,表面看来大便次数减少了,腹泻缓解了,但这样会使病原微生物滞留在肠道内不被排出,导致细菌等产生的大量毒素被肠黏膜吸收,引起严重后果。

    ②不洁食物引起腹泻

    病因:食物被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污染后变质,人体摄入这些食物后发病。

    症状:粪便稀软或呈水样,排出量大,每日数次甚至十数次,极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这种腹泻是细菌毒素引发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肠液聚积于肠腔所致。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左下腹痛等症状。

    对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肠道感染的药物,以抑制肠道细菌而达到止泻的效果。

    ③受冷引起腹泻

    病因:夏季食入过多冷饮冷食、在空调房穿露脐装,或在健身运动后洗冷水澡等都容易引起腹泻。

    症状:有脐周疼痛、肠鸣,排出稀水样黄便。多数患者排出几次后可自愈,也有多达十来次的。

    对策:这种腹泻是因肠道受到寒冷刺激后蠕动加快,进食的水分来不及吸收,形成稀便排出体外。预防的关键是注意腹部保暖,进食冰箱冷食要有节制。疼痛厉害时可以用些解痉药或收敛药。如水泻次数较多,可以口服补液,以补充水、盐。不必使用抗生素。

    ④消化不良腹泻

    病因:因进食过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引起。

    症状:患者排出溏薄酸臭的大便,伴有恶心、嗳气、腹胀、排臭屁等等。

    对策:应节制饮食并服用含有消化酶的制剂。这种腹泻并非肠道细菌感染所致。如果服用抗生素不仅无效,还会破坏原来肠道菌群的平衡,甚至可能继发真菌性肠炎、伪膜性肠炎等。如患者有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病史,应考虑是否脂肪性腹泻,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预防

    预防夏季腹泻的重点是防止“病从口入”。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2.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凉拌菜不妨加点醋和蒜。

    3.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4.洁环境。灭蝇、灭蟑。

    (2)秋季腹泻

    每年的9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是秋季腹泻的流行季节,其中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秋季腹泻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儿童多见,尤其是6个月~3岁的婴幼儿 。成人也会感染秋季腹泻,但症状与儿童的症状相似,但病情轻,病程短,一般2~3天即可痊愈。

    ①主要特征:先吐后泻,伴发烧,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病程有自限性,即使用药也不能显著改变病程,症状表现:

    a)起病急,初期常伴有感冒症状,咳嗽、鼻塞、流涕、发热。

    b)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次左右,无腥臭味。

    c)半数患儿会出现呕吐。

    d)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

   ②传播途径:

    一是由粪到口,即直接或间接接触患儿粪便后,将病毒由食物带入口中;

    二是空气传播,即患儿粪便中的病毒扩散到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②治疗

    秋季腹泻的轮状病毒,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毒有效的药物,属于自限性疾病,轻度腹泻可以自愈。

    可以使用适当的肠道粘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或者肠道益生菌(合生元、妈咪爱),可缩短病程。

    如果脱水严重,注意到医院补液治疗。

3.人群分类

    (1)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又名婴幼儿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期的一种急性胃肠道功能紊乱,以腹泻、呕吐为主的综合征,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本病致病因素分为三方面:体质、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

    ①原因:

    a)由于孩子消化器官未完全发育成熟,分泌的消化酶较少。因此,消化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

    b)由于神经系统对胃肠的调节功能差,所以,饮食稍有改变,如对添加的辅食不适应,或是饮食不当,如吃了不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都可引起消化不良腹泻。

    ②治疗:

    a).首先不要随便给孩子用止泻药与消炎药,要尽量减轻脾胃负担,使脾胃恢复的正常功能。

    b).第二种很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摩法,婴幼儿腹泻的病情相对单纯,所以平时可以给宝宝逆时针揉揉肚脐和腹部,这样对宝宝的腹泻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c).护理腹泻宝宝期间进食要遵循少吃多餐、由少到多、由稀到浓的原则。

    d).最后妈妈们要注意的是应根据病儿的病情调整喂养的方法,不论原来用什么方法喂养,腹泻后饮食均应适当减少。

    ③注意:

    儿童病情变化快,如果孩子腹泻超过3天,病情仍不见好转,或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a)腹泻次数和量增加。b) 频繁呕吐。c) 明显口渴。d) 不能正常饮食。e) 发热。f) 大便带血。

    ④饮食:

    a).陈皮粥:陈皮可健脾理气消食,治疗消化不良。在粥将熟时放陈皮末10g煮沸即可。

    b).砂仁鲫鱼汤:砂仁主要醒脾燥湿,对消化道有调节作用,鱼类有营养也好消化。将砂仁放入鱼腹中,一起炖煮即可。

    c).苹果:苹果能止泻,其中含有的鞣酸,有机碱等物质具有收敛作用。对单纯的轻度腹泻,可适量吃些苹果,可以把苹果蒸熟喂给孩子。

    d).胡萝卜:胡萝卜中所含的挥发油能起到促进消化,可减轻腹泻并且胡萝卜中还含有果胶、木质素、黄碱素等物质能使大便成形。可以给孩子吃胡萝卜粥,或者蒸胡萝卜。

    (2)老年人腹泻

    ①原因:

    a).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免疫能力(抗病能力)会逐渐降低,抵御细菌和病毒的能力自然也随之降低,病毒和细菌就容易乘虚而入导致腹泻。

    b).老人中风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容易导致胃肠道动力降低,造成慢性腹泻。

    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长期服药,抑制了肠道中有益菌群生长,菌群失调,长期下去就引发了慢性腹泻。

    c).新鲜的瓜果蔬菜陆续上市,很多老人喜欢尝鲜,往往就不注意控制数量,满足了口福却很容易造成腹泻。

    d).食物放久了,不舍得扔掉,老人就会因为吃变质的食物,而造成腹泻。

    很多老年人经常会在凌晨的时候感到肚子疼痛,然后去厕所排便,这就是典型的五更泻。

    五更泻除黎明泄泻外,还伴有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②治疗:

    a).积极治疗引起腹泻的原发病。

    b).情绪安定,有利于肠胃功能的调整。

    c).饮食宜易消化、少渣宰,并忌食生冷食物。

    d).红枣、淮山药、栗子、扁豆、糯米、莲子肉有健脾厚肠止泻作用,不妨多吃点。

    e).适当服用益生菌,或者服用益生菌酸奶,调节肠道菌群。

    d).忌乱用抗生素。

    ③中药治疗:

    老年人反反复复晨起泄泻,有的长达多年,检查结果也都正常,服用很多药物都不缓解,这种情况,比较适合服用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老年人脾肾虚所致。

    中药多选用: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肉桂、五倍子、砂仁、赤石脂、山药、莲子、茯苓等温肾健脾,固肠止泻的药物。

    中成药:四神丸等。

    ④中医特色治疗

    艾灸:艾灸可起到温肾健脾的作用,寒象明显的老年人,可用艾灸薰灸温肾止泻。

    贴敷:根据证型,把适合的中药做成膏药进行穴位贴敷,是防治五更泻等慢性疾病的有效疗法,尤其是三伏、三九贴。

    针灸:针刺脾肾经穴位,起到疏通经络、健脾补肾的的作用,可辅助治疗五更泻。

    ⑤预防

    a)注意保暖:要预防五更泻就要当心着凉,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晚上睡觉时,一定要用被子盖好腹部。

    b)调整好饮食:日常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主,不要吃生冷、不洁的食物,每天三餐都要定时定量,以七八分饱为宜。

    c)调整好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中要做到乐观、开朗、遇事豁达。

    d)还要注意加强弱锻炼,如经常去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