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山: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中健网 >> 医疗圈 >> 人物 2015年11月17日 中健网·榜样的力量
王振山,男,1992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承德医学院中医专业,先后在灵寿县医院、慈峪中心卫生 院工作,1999年刚刚成立的县中医院(暨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全县选调人才,王振山被调入中医院,从普通一线医生做起,他刻苦钻研业务,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受到群众的欢迎和信赖,连续十年被市、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推荐为灵寿县著名医生,在灵寿县境内乃至周围县区享有很高的声望。

王振山,男,1992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承德医学院中医专业,先后在灵寿县医院、慈峪中心卫生 院工作,1999年刚刚成立的县中医院(暨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全县选调人才,王振山被调入中医院,从普通一线医生做起,他刻苦钻研业务,以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诊疗技术受到群众的欢迎和信赖,连续十年被市、县卫生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推荐为灵寿县著名医生,在灵寿县境内乃至周围县区享有很高的声望。

恪尽职守,廉洁行医

中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包含着大爱大善、平等诚信等深厚的中华美德,王振山将这种品格淬砺得更为坚定。他视病人为亲人,面对穷困的病人,常常给予更多的关爱--不但精心为他们治疗,还经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一次,一名身患急性腹症的农民,带的钱不够,交不起医药费。他悄悄地为他垫付了药费,还代他去取药。药房的工作人员问他:“你总是这样为病人垫钱,有几个人把钱还给你了?”他笑了笑:“治病要紧啊!”多年来,他到底给病人垫付了多少医药费,没有人能说得清。

在王振山的眼里,病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敬重、尊重、珍重生命,眼中只有病人,他在日常接诊时,除了仔细认真地询问患者病情,检查身体外,还仔细地阅读病人带来的病史资料,能不重复做的检查尽量不做,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费用负担,也节省了就诊时间。工作中,他多次拒收病人的红包,一次一名慢性肝炎的患者,经王振山一年多的精心治疗,恢复了健康,病人十分感激,为他送去了千元红包,他婉言谢绝了,嘱咐病人用这些钱多买些营养品补养身体,病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王振山的心中,患者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肝病患者王国玉,家住离县城100多里的山区牌坊村,家境贫寒,2008年6月23日晚病情恶化,时任业务副院长兼肿瘤科主任的王振山,在黑夜崎岖的山路上坐车1个多小时赶到王国玉家中,对他进行了有效诊断和抢救,一直到患者病情稳定下来,他才返身离开,第二天上班时间未到,他的身影已经出现在病房里了。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王振山把中医前辈精诚做人,悬壶济世的精髓与当代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在一起,广纳古今中外优质临床服务理念,廉洁自律,筑牢道德防线。无论是做为一名普通医生还是一院之长,他都严把廉洁关,努力做到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并坚持与患者换位思考,面对利益的诱惑,从不动心。几十年来,他拒绝了多少宴请、拒收了多少好处,根本无法用详细的数字来统计。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贯穿王振山的整个行医生涯,即使他成为一院之长后,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仍经常亲自授课,主持会诊、手把手的带教,仔细检查医务人员的医疗文书、治疗方案、操作规程,使全院的业务整体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医务人员实现了一专多能。

王振山医生为患者把脉

锐意进取,勇于开拓

2012年,王振山临危受命担任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他所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房屋陈旧、设备落后、人心浮动、入不敷出,这样一所“无资金、无人才,无项目”的医院如何在医改大潮中生存与发展呢?王振山暗下决心,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知难而上,力争用最短的时间使医院重新焕发生机。

责任和压力使王振山寝食难安。他以一名心思慎密的医生心态来分析院情,寻求问题的症结,他决定首先从人心入手,他深入到干部职工当中,与他们促膝谈心,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但稳定了人心,还使广大职工燃起了新的希望。大家都说:“王院长对我们的关心照顾,胜过了对自己。他任院长后,医院有了不成文的规定:每逢过年过节,王院长都会发信息给职工进行问候,职工或家属生病,他会带领班子上门慰问。……”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干部职工看到了王振山一颗为医院、为职工谋求发展的心,大家都表示要和院长心连心,拧成一股绳,共同走出难关。

王振山深知做为一把手,要使医院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做到:团结协作、公平和公正。他说,“医院不需要个人英雄,而是需要一个互补型的团队,一个高效率的组织。”做为一院之长,要做到对党负责、对职工负责、对病人负责,他坚持将自己置于党和干部职工监督之下,坚持做到重大问题提交院党支部会、院长办公会或职代会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他和他的领导班子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出了领头羊的作用,医院所有重大问题都通过院办公会或职代会研究决定或实施,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接受全院干部职工监督,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去办事。因此,在他领导下的医院班子,正气浓、工作力度大、取得的成绩也非常的明显。

稳定人心后,王振山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他为医院发展开出了一张“药方”: 1、实行绩效管理,调动人心;2、改善就医环境,吸引、方便患者;3、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015年他率先试行绩效工资管理,建立灵活、科学的管理机制,面向临床一线倾斜。严格执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为分配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基础;实行院科两级核算,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根据工作数量、技术质量、劳动态度、贡献大小等指标,经院科两级核算进行分配。这种改革,一是突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改革了人浮于事的大锅饭局面,改变了过去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工作氛围。二是观念转变,如今是“干什么活拿什么钱”,收入有差距也是正常现象。

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以前等病人上门的情形不见了,轻慢病人的情况不见了,良好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赢得了群众的高度信任,就诊病人迅速增多,医院业务量开始猛增。

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王振山与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把门诊楼与病房楼之间原来杂草丛生的空地进行了整修,投资50余万元新扩建了300平方米的实用建筑,极大地改善了业务用房屋狭小的现状。

2013年5月,他多方筹措资金60余万元,对全院进行了一次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整体装修,使这所整洁、典雅的庭院成为一道闻名县区的古典风景线;2014年6月投入40多万元,实现空调全院覆盖化;10月份投入55万元整改供暖设施,将全院纳入县区集中供暖系统,至此,夏有空调,冬有集中供暖的优良就医环境得以实现。

从2012年上任伊始,王振山和他的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开始筹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风康复科,如今,科室基础建设已完成,价值200万元的康复设备也即将到位。中风康复科的建立,填补了我县医疗机构无正规中医特色康复治疗专科的空白,将极大地还益于民。

人才是立院之本,做为一院之长的王振山始终把加强人才培养,作为兴院强院的根本。他深知,我院人才的匮乏,必将严重制约今后的发展,这种情况如不能在近年内有所改观,医院将很难应付医疗市场的竞争。因此,他和院领导班子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出了可行性很强的人才管理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培养与引进并重,激励与压力并重,努力打造出一支相对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每年派出骨干力量到省及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外,面向社会和高等院校高薪招聘人才,对内,则根据医院的重点发展规划,坚持每年对临床医生进行中医中药知识的培训,因为中医药特色是我院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医院将重点培养在中医药诊疗操作方面的人才,逐步培养并储备中风康复科、肿瘤科方面的人才。2014年我院引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本科生3名,并首次聘用了1名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填补了我院全日制研究生的空白。

医者仁心,惠及苍生

大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道德经中有句流传至今的名言--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这既是朴素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仁心仁爱的最高境界。大爱就像是春风化雨,润物而无声,王振山院长在他行医二十多年中,用自已的实际行动,默默无声地对这八字古语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2012年王振山上任第一年,便带队成立了“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关爱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三年时间里,他对县区内5名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党员免费上门送医、送药、赠送生活用品近10万元,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党员则医疗费用全免。王振山对患者有着深厚的感情,有时候,医院病人多,床位不够,他就将患者领到自己不足9平米的办公室兼休息室、诊室里进行诊治和输液。

王振山经常这样告诫医护人员:“我们要把农民患者的医疗费用压到最低,让他们看得起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严格执行国家药品零差价规定,对一些常用药品实行降价,药品降价幅度达30%,同时还对辅助检查和普通手术医疗费用实行最高控费,对家境贫困的患者,他经常召开院务会讨论减免病人的费用,或为困难患者进行捐款捐物,几年来已为无数患者捐款3万余元。对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发放优惠就诊卡,适当减免其看病费用。他还带领医务人员利用节假日,到集市、敬老院、学校等地进行义诊,发放保健资料万余份;他带头扶贫济困,每年不少于两次的派出院内技术骨干到敬老院给老人们检查身体、为老人送医送药……

爱心已经融入到王振山的工作、生活中,他的自律和责任已经成为人生的灯塔,开拓进取让他取得辉煌的事业成绩,无私奉献又成为他的习惯和自然。在王振山院长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大爱,那就是医者仁心,惠及苍生!

为了医院的发展,王振山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他利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金,在灵寿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上任三年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有时还吃住在医院。为了扩大医院规模,争取资金,上设备、引人才,他四方筹划,东奔西走,超负荷的工作和无规律饮食,使他患上严重的胃病,有时疼得实在受不了,要靠止痛药来维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他上任第一年,全院医院业务收入达到了2300万元,比2011年增加了47.5%,预计2015年业务收入可达到3500万余元。王振山,这位不善言词、朴实无华,长年扎根、奔波在基层一线的院长,率领全院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为医院谋发展、搞创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也使这所濒临绝境的医院旧貌换新颜,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

本文关键信息:
相关内容
猜你喜欢